格命草 发表于 2024-3-5 23:27:07

评余秀华诗歌《我与春天的距离》

我与春天的距离
文余秀华

我要砍下双足,去靠近你
我要卸下双臂,再拥抱你
我要你踏在我的身体上
我要听到铁一样的回声
让雷电从我的胸膛呼啸而过
让闪电从我的左眼回到右眼

我与春天,隔着一朵花
隔着一江水,一双蝴蝶的翅膀
我与春天
隔着从苦难到苦难的三百六十五天
我与春天,也只是
隔着一个手势,一个呼喊,一句诺言

是爱与恨隔河相望
是美与丑并轨而行
那花开为谁,那雨声为谁
我一问再问
计算不出我与春天的距离

赏析

正值初春之际,读余秀华的诗《我与春天的距离》正当时,这首抒情诗读着,有点朦胧诗的味道。诗人用全身丈量与春天的距离,有种奋不顾身奔向春天的冲动,写得可谓激情澎湃,感人肺腑。诗人如此渴望接近春天,或许是情感的冲动,激发了她为春天献身的举动。好像和春天零距离接触了,她就找到爱,找到了幸福一样,这样的感情是微妙的,耐人寻味的。为了理解诗人为何如此倾情于春天,下面进入正文一探究竟。

首先看第一节,诗人上来又是断足,又是卸胳膊,如此有血腥味的描写,居然只是为了靠近、拥抱春天,这是非常具有个性的表达方式。诗人这样的写法,根本上是与自身残疾相关的,她行动不便,非常缓慢,为了能够尽快地拥有春天,先解放双脚和双臂,让它们代自己先去与春天亲近。接着,又要春天踏在自己身体上,还要听到铁一样的回声,这是多么强烈的要求。让春天踏,是内心的渴望,要听回声,是为了确认与春天的零距离接触,所以,她的情感是无比强烈的。然后,让雷电从胸膛呼啸,让闪电从左眼回到右眼,这样强有力的表达,还是为了加强加深与春天的亲近之感,这是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春天。

第二节,诗人从感性之中回过神来,言语上稍微变得理性了些。这节写得就更有意境了。与春天隔着一朵花,一江水,一双蝴蝶的翅膀,这真是诗意的表达,微观和宏观的述说,让读者感受到一颗诗心。这样的距离感,只有意会,不可言传,时而近,时而远,有着动态性,仿佛捉摸不定。接着,诗人把与春天的距离进一步升华。与春天隔着苦难的365天,隔着一个手势,一个呼喊,一句诺言,这又回到了身体的感受上。诗人之所以这么写,还是因为自身的遭遇和不幸,被苦难包裹着,没有幸福可言。也许,只要诗人一挥手,喊一嗓子,许下诺言,春天就到来了,而365天的苦难成了诗人与春天的隔阂。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是矛盾着的。

最后是第三节,可以明显感觉到诗人有些失落。爱和恨隔河相望,美与丑并轨而行,形成一种对立状,体现的是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距离感。花为谁开,雨为谁落,诗人的追问,没有答案,大概率可能不是为诗人而开而落,不然不会一问再问,这也在暗示一种心理距离。从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影射到诗人与春天的距离,无法计算。因此,最后诗人否定了自己在第二节中所说的一系列隔着,就像是一场虚拟。

从整首诗来看,富有创造性的诗句是余秀华诗歌的一大特色,有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但是,又非表现得那么刻意,仿佛是自然流泻而出。在这首诗里,诗人大胆的向春天表白,为春天献身,幻想与春天的亲近,到最后,计算不出与春天的距离,由爱到失落的情绪,就像诗人的爱情一样,开的都是无果之花,不免叫人唏嘘。但是,不得不佩服诗人的才情,那些奇特的想象最后都能落实到每个字每句话里,这多少有些天赋异禀。您觉得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评余秀华诗歌《我与春天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