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 发表于 2024-3-15 00:07:50

评张二棍诗歌《拆长城》

拆长城
文/张二棍

把长城拆开。把城墙、门楼、瓮城,依次拆开
拆成一堆堆砖瓦,一副副榫卯,一粒粒钉子
拆出其中的铁匠,木匠,泥瓦匠
再拆。拆去他们的妻儿、老小、乡音
拆。拆去他们枯镐的一生。拆去他们身上的
血泡,鞭痕,家书。用苛捐,徭役
用另一道圣旨,拆。拆,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
一个口号,接一个口号。来,把长城拆开
把宫阙拆开,把宋元明清拆开,把军阀拆开
一路拆。把大厦,把流水线,把矿井
统统拆开。拆出那些铁匠、木匠、泥瓦匠
拆出他们身体里深埋的,长城、宫阙、运河
拆出他们身体里沉睡的陵寝、兵马俑、栈道
拆出他们伤痕累累的祖先
拆出他们自己。拆出你,我
拆出我们,咬紧牙关
涕泪横流的子孙

赏析

今天分享的这首张二棍的《拆长城》,诗歌的整体结构是有新意的,从诗题到诗歌正文皆采用动宾结构句式,将庞大的长城拆得七零八落,就像解剖一样,卸下每个部分。拆完墙体建筑,再拆人,再拆历史,再拆像长城一样的建筑,再拆先辈和子孙。最后,诗人仿佛拆出了一个个真相。拆出了人间疾苦,而这苦难全都被底层人尝尽。诗人之所以竭尽全力地拆,或许最后拆出的是相同身份的一个个人。从“拆长城”到最后“涕泪横流的子孙”,这像是一个拆不完的苦难。诗歌结构句式统一,表面看似一个个虚实意象的罗列,内部思想和无尽的信息不知不觉在读者脑海生成。这就是诗歌的动人之处,下面具体来分析下。

如果对张二棍的诗歌有足够的了解,基本可以判断出其诗的描写主体和叙事风格。这首诗依然聚焦的是弱势群体,不过是从现代延伸到了历史的各朝各代,在时间上,主体范围扩大了,而在主体苦难的感受上,却是大同小异的。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幸福的人都相似,不幸的人遭遇各不相同。

先来看前面拆长城部分。把长城拆开,拆出了一堆砖瓦、榫卯、钉子,拆出了劳苦大众及其妻儿老小和乡音,他们枯槁的一生,就是时代底层人民的缩影,被迫离乡背井,归乡遥遥无期,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也可看作悲剧的一角。修长城造成了无数人间悲剧,与这相关的一系列决定是否有违民意呢?他们是否心甘情愿地去筑长城呢?为何受苦受难的皆是底层人民?这都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拆字,将真相还原。宏伟壮丽的背后,是苦难和血泪堆积而成,是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人,具体的感觉。

接着,诗人进一步扩展诗歌内容“用另一道圣旨,拆”。继续拆各个朝代,从历代拆到到现代,然后从具体的庞然大物,拆解身体里的庞然大物,从具体意象对虚拟意象的转化,就是从肉体到思想的升华。到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咬紧牙关/涕泪横流的子孙”,这暗示的是无止尽的痛苦忍耐,又落到了子孙后辈身上,就像一个无底黑洞。这也充分说明了苦难没有尽头。

诗人用特殊的方法解读历史,以史为鉴,展开联想,将古往今来连成一体,极大的扩展了诗歌的感知空间和对常识的认知。诗人选择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发声,不仅为自己呐喊,也为广大底层呐喊,在宏伟的背后藏着对弱者的压榨,古今皆然。诗人通过拆解历史,拆出了一个群体的悲哀,而且这悲哀仍然在继续着。这首诗看似名词的堆叠,诗的真意也从这些词语体现。这种写法比较少见,体现了诗人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个人认为是一首不错的诗。您觉得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评张二棍诗歌《拆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