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一个优秀诗人,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
诗人的艺术修养表现在三个方面:1、广博的知识积累 2、纯正的审美情趣 3、卓越的表现能力。
广博的知识积累
一、首先,通过向生活学习,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广博的知识。
毛主席: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给诗人提花了施展个人艺术才华的广阔天地,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
诗歌是一种审美创造,它需要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与比较,需要有多种参照物。
诗人的生活阅历的深浅,文化素养的高低,知识层面的宽窄,审美情趣的雅俗等,都会影响艺术作品的创造。
歌德:我观察自然,从来不想到要用它来作诗。但是由于我早年练习过风景素描,后来又进行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我逐渐熟悉自然,就连一些最微小的细节也熟记在心里。所以等到我作为诗人要运用自然景物时,它们随召随到,我不易犯违反事实真相的错误。
二、其次,诗歌是心灵的艺术,艺术的才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知识文化是不断积淀养成的。
诗人既要做到精深,又要做到广博。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水丰才能细水长流。
歌德,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还通晓自然科学、解剖学、植物学、物理学、矿物学、气象学。
郭沫若,不仅是诗人,开始学医,后来转学文学,是历史学家、戏剧家、甲骨文专家。
正因为诗人博学多才,一专多能,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才会触类旁通,神用象通,在艺术构思时才能思绪飞升,创造优秀作品。
郭因《艺廊思絮》:不会写诗,不是诗人。只会写诗,也不是诗人。
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生活积淀,即使有一定的艺术技巧,也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诗篇,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纯正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即审美趣味,就是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或这些事物的某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喜好和偏爱。
审美趣味又称审美鉴赏力,它是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
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
小说戏剧
散文等的佳妙处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
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
小说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
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
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
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
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
小说中的诗。读
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
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诗人的审美趣味是诗人审美情趣的主要表现,它是诗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的一种偏爱,直接体现诗人的审美选择和评价,是诗人自发审美需要和自觉审美意识的结合。
诗人要具备纯正的审美情趣,首先要考虑选择什么作为审美对象。诗人选择的对象没有审美价值,硬要写进诗中,不仅不能给人以美感,甚至给人以厌恶感。
作为诗人,要选择那些审美价值高的事物作为审美对象,拒斥或丢弃那些没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入诗,对于那些审美价值不高的事物必须进行提炼、加工和改造,使其典型化,从而完成对审美对象的选择。
诗人的审美评价是诗人是否具有纯正审美情趣的主要表现。它是诗人对自己的写作对象的态度、立场和观点的问题。这不仅是写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写的问题。
诗人要具备纯正的审美情趣,就必须使自己在作品中的情感评价与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相一致。体现出求真、向善、崇美的价值取向,弘扬真、善、美,拒斥假、丑、恶,对于那些情色、狭隘的功利和纯粹的技术的庸俗化的审美倾向给予批判和拒绝。
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
诗人对生活有了独特的审美发现,以及在艺术构思中形成的鲜明的意象、清新的意境之后,最终要借助于语言、文字进行创作。这就需要诗人具备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和修辞方法、操作技巧的掌握。
刘勰: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深刻提示言与意的不同特性,构思容易,语言表现难。
陆机: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
作为诗人,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驾驭语言的能力,对词语进行提炼,寻求那些最富诗性的语言和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初步成熟的意念、意象、意境表现出来,在语言文字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反复推敲和修改,使技巧运用到“化境”,即古人所谓“至人无法”的境地,出神入化,达到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的至境。
一个语言贫乏的人,不可能成为卓越的诗人。
艺术创作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习是为了借鉴,实践是为了创新,诗歌贵在创新。
作为诗人,不仅要成为理论家,还要做实干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巴尔扎克: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杜荀鹤:典尽客衣三尽雪,炼精诗句一头霜。
只有对诗歌艺术怀有最诚挚的爱恋和执着追求的人,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辛勤耕耘的人,只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人,才会在诗歌的园艺里培育并浇灌出最美的花朵,才有希望成为诗歌王国中最灿烂的星星。
读书摘录,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