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睡诗社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图片加载失败

用微信扫码,即可通过手机逛社区

今日头条

[现代诗人] 完整性意愿:通往生活与诗歌的浪漫立场——对当下诗歌过度的消解性写作的纠偏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查看799 | 回复0 | 2020-2-14 13: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阅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03年初,世宾与东荡子、黄礼孩共同提出“完整性写作”,并在《诗歌与人》推出了“完整性写作专号”;2004年,世宾完成了“完整性写作”这个概念写作并出版了《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对“完整性写作”作了理论阐释,2009年8月,这本书修订再版;2011年12月,世宾与陈培浩主编并出版了《完整性写作》(上下卷)。在我看来,《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是对“完整性写作”的理论突击,而《完整性写作》则是当代诗歌状态的一种表现和解释。至此,“完整性写作”形成了自己持续的声音和较为完整的形态。面对这样的形态,我有了一些想法。

我想,“完整性写作”主张提出后,已经有了诸多讨论和实践,但它最重要的有四点:一是它的精神意愿所表明的趣味区分;二是它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现实感;三是它理解历史的简明性特质;四是它与伦理立场相连的美学立场。


我以为,“完整性写作”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一种社会意愿和趣味区分的表现。“完整性写作”的诗歌趣味表明了这个时代的某种独立生存倾向,也表明了这个时代的某种美学品质,这进一步表明了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倾向与文化趣味的区分,表明了不同的文化消费者对于社会身份的相似认同:虽然有什么样的社会等级就有什么样的艺术消费等级,但今天中国的社会意愿和美学趣味正在趋于浮泛、空洞的水平上日益无差别化。“完整性写作”因为对生活的深入思考意识而与大多数人是有差异的,然而,这也是它产生意义的地方,它的意义就在于它不愿服从多数人的生活意愿和立场选择。

提出“完整性写作”,意味着因为不愿臣服于生活表面的趣味而要进行历史深处的生命漫游,它的真正意义是面对这个破碎而迷乱的时代为个人找到一条精神之路,为个人意愿而集合起一种整体性趣味与诗歌方向,不论现实趣味和诗歌的时代趋向会怎样。因此,提出这种诗歌主张的价值,不在于一定要环绕“完整性写作”而形成某种流派,而在于作为一种审美趣味和诗歌品质去集合相似的生命意愿。

“完整性写作”这个意愿之所以能被提出和坚持,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缺少精神意愿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美学趣味与诗歌品质也因此是含混和粗浅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活,只知道怎么生活。当询问每一个人: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时,几乎所有人都是茫然不解的,通常最简单的回答是:我想要和大家一样幸福、快乐、成功。这种生活意愿其实就是没有意愿,想要的就是最粗糙肤浅、最追名逐利的一种生活现实。

提出意愿就是突破现实,“完整性写作”的提出和坚守,可能击破意愿涣散和思考懵懂的状态,会产生某些振奋和清醒。这个时代的世俗生活变得如此模式化、相似化、复制化、破碎化;而诗歌总是个性化的,但也不应该以此为由走入个人内心的极端,去躲避历史、真理、价值,去反复折腾无所谓正邪是非善恶的自我,这样的主体其实已经丧失了主体性,当然也就失去了诗歌的艺术主体性。由于生活浮泛和诗歌狭小这两方面相互扩张和推动,很难产生诗歌艺术的独立意愿。

“完整性写作”作为一种艺术的主张,正是试图以诗歌方式打破这样一种生活的相似性,它倡导每个人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种精神方向。没有生活意愿就没有诗歌意愿,而我们有没有生活意愿和诗歌意愿是个根本的问题,就像我们被追问:活着还是不。所以,冷雪小心翼翼地试图穿透生命虚无和生命焦虑的硬壳,安歌对每一个生命瞬间的依恋和幻想,黄金明在时间与生命之间进行无尽探索。

诗歌从来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品味和生活感受,而且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思考:怎么写作就怎么生活,“完整性写作”不过是一种进行精神坚守和生命追求的美学方式。在这个实用主义的年代,诗人太多了,其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伪难分,诗歌对于很多写作者和阅读者都是一种光鲜的衣冠,就像出入于厅堂馆舍、身着顶级品牌一样。
但对于少数人来说,“完整性写作”是一种严肃的、朴素的、简洁的、真实的意愿,它满足不了现实中繁多的、浮华的、矫情的、虚假的情趣需求。正是由于一些不切实际的少数分子,诗歌以及生活的尊严才能坚守下去。就像王小妮对无处不在的压抑的反抗、池凌云给世界以重新命名和改变、世宾在各种情况下坚韧地保持着神圣追求与生命之根间的联系。

通过“完整性写作”的阅读和理解,集结于“完整性写作”意愿之下的,正是一些愿意真实生活的诗人表现。真实的诗人,就是时代真实的触角,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触摸和探索历史与人性,“完整性写作”则是对诸多生命触摸方向的集合,这种追求力图在诸多时代迷乱中发现秩序和方向,让在现实情境中饱受痛苦的诗歌在完整性追求中坚韧柔润。


“完整性写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生活立场和写作立场,以后的诗人也许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态度和方式去找出这个时代生活与诗歌的隐藏联系,并发现和解释这个时代的某种美学混乱。

21世纪以来,中国诗歌与生活的各种脱节其实标志出已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也标志出无根的自我与社会和历史的加速分离,由此也标志出诗歌自身的无以为家。当人们共同面临一种生活无序的亢奋时,作为一种诗歌艺术的表现,“完整性写作”试图给出生命深处的平静、给出时代的形式和意义。

我看到,在“完整性写作”这个方向中,沈苇将普通的事物变幻为有意味的形象,哑石让知识与生活浑然一体、彼此穿越,黄礼孩以柔韧的触觉在叩问细微事物中洞彻时代与生命连接的挚情。这样,“完整性写作”试图以其真实深入生活的立场和美学方式,换得被普遍接受的生活价值,因此,它表达的,是一种在简洁的意愿和清晰的方向中对生活包罗万象的诗歌美学观念。

诗歌是非普遍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法,但却应该是让普遍性的隐喻和普遍性的事实隐藏在其中,这是诗歌对世界的透彻性。在诗歌对生活理解的这种透彻性里,诗人不仅用诗人的方式思考生活,而且用被人们普遍尝试的方法和被理解的意愿去面对生活。所以,在这个充满诱惑和颠覆的世界里,“完整性写作”主要是在追求完整性生活。

既然“完整性写作”基本强调的,是面对整个时代被肢解而追求一种完整性生活,那么,所有的生活断裂都可能被以“完整性写作”的意愿而如丝如缕地观察和记录下来。比如,陈先发在有限的个人生活情景中触发绵延的生命感慨,孙磊沉思于生命在世界的构造、层次、秩序、规则中的出路,黄昏以捕捉片刻的感知而进入一个想象生命的世界。

显然,这是在我们肉体丰满而精神干涩的现实中所产生的浪漫意愿,不论对“完整性写作”在当今诗歌中的地位作何评价,这种主张和意愿所汇集的诗歌总是在散发着一种伊甸园式的情怀和意识,它不同于那些与生活同质化的文学观念和表现。非常典型的是,诗歌在这里体现了与其他文学方式不同的独有魅力,“完整性写作”不同于那些非常贴近生活现状而大快人心的身体与底层之类的小说写作。

“完整性写作”作为诗歌的生活意向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少数人的事情,是荒唐的,不着边际的,与现实隔开距离的。但在“完整性写作”这里,既是浪漫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完整性写作”没有阻扼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衣带水。所以,一种浪漫意愿不但要面对诗歌,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活,面对诗人自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看“完整性写作”无异于隔岸观火,它既不能吃也不能穿,既不奢华也不时尚。当一些人将稀少的“完整性写作”看作一种曲高和寡的浪漫主义时,这些人其实并不真正懂得真实的浪漫主义,这意味着,他们的浪漫主义悬浮于空中,并不在现场。因为,“完整性写作”是一种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至高境界是对生命尊严的关怀,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共通之处也是人道主义。

这样的理解,使诗人可以不必躲避这个年代的中国生活的纷繁复杂,可以不必离群索居、远离生活,又可以坚持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简单地说,“完整性写作”坚守的是一种经典的艺术立场和诗歌核心,但又努力将这种立场和核心去适应时尚。只不过,出于无奈,出于四外的围困,“完整性写作”的浪漫意愿只能表现在诗歌中,用以坚定极少数人的生存意志和写作意志。


1929年,T·S·艾略特在一篇论文里说明但丁所突出的“简明性”和“普遍性”。我以为,主张和理解“完整性写作”所要突出的,也是简明性和普遍性。这里的普遍性可以理解为普通的诗歌艺术与理想主义合并的追求,而简明性则是非艰深晦涩、非高深莫测的意识。简明性对于“完整性写作”更为重要,“完整性写作”不应被弄得复杂化,不应该被弄得包罗万象、纠结连绵,它不应该在众说纷纭中被消解得无影无踪。

简明性并不意味着“完整性写作”应该是简单易懂的,而是说,它应该具有能够超越现实迷乱的简洁性和清晰性,正是作为一种方向坚定、目标清楚的诗歌主张,世界在这种主张中具有了明晰的意义,只不过,这种意义对每一首诗歌、每一个诗人是具体的,这种的意义正是“完整性写作”在相似的意愿下要去探求呈现的。所以,在看上去呈现很多诗歌情景的“完整性写作”中包含一种简洁的意向。

“完整性写作”简洁明晰的地方,正好就是诗人可以简洁地对待生活而不必过于繁冗亢奋地生活,就是说,这种主张和意愿可以在帮助诗人找到通向诗歌入口的同时也找到通向生活的入口。

比如,浪子由事物的悖反意向是探询自我的存在,东荡子将一种思考的自我融入随处而生的情景,但这样的诗歌都包含着诗人的相似意愿,致使诗人能将一些事物的形象和事物的意义融合在一起,这将使诗歌对于世界的呈现具有半透明性,因为它们具有这种完整性意向所产生的非常明确的隐喻意象。

虽然完整性写作试图集合这些意向和意象,但比这种集合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在这种主张背后的一些生活意象和历史意象,这才是比诗歌更为重要的,也是我在多种情况下强调的:生活立场就是写作立场,怎么写作就怎么生活。

这种简明性突出的是一种思想的尖端。在“完整性写作”这样的主张下,诗人可以感受不同的哲学思考,并将这些思想在诗歌中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表现。“完整性写作”并非是一种卓越的诗歌发现,也不一定是诗歌能量的强大生发地,但它可以具有一种敏感而沉着、执着而坚定地在现实中寻找和发现的思想意愿,在今天这个非思想化的年代里,一种思考的份量将使诗仍然是诗,并且可能聚集起冷静而激情、诗化而好看的思想能量。

诗歌以其思想与大众不同而出人头地,诗歌没有思想就没有人去看,这与小说不同,小说可以讲没有任何思想的故事而仍然会有大量的人去看。所以,全媒时代帮助了一些小说作者利用时尚媒介去发财,但网络却无法让真正的诗人一夜成名,因为,真正的诗人是哲学家,诗歌含有哲学思想,而一般大众的思想素质不可能让哲学思考一夜成名。

当丫丫以一种冷峻尖锐的方式割开一个沮丧的时代、李南将一种宏大的关怀注入个人的感悟、梦亦非倘佯于历史和时间中提炼生命景象时,其中的思考并不会让一般人轻易领悟,正是因为这样的诗歌含有时代思考,“完整性写作”具有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理解的生存立场;也正因为这种小说与诗歌的区别,小说能打出缺乏思想和穿越、身体、底层等旗号而惹人瞩目,“完整性写作”这样的诗歌提法却不能名扬天下,因为,诗歌是在一定的思想特质上产生的。

现代性在全媒时代的行进方式对诗歌是一种短命的方式。19世纪中期诗学衰落以后,作品的价值由它们的接受者(公众)的评价来决定,诗歌趣味不再具有共同的诗歌艺术规则与共同的接受性,因此,虽然诗歌的思想性意味着与真理相关的诗歌也受情感支配,但这种情感与真理共同发生的诗歌趣味共享是属于精英的,而少数精英对思想的追求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思想追求决定了一个时代诗歌的生死存亡。由于诗歌因其思想性对艺术品质的决定而从来不是大众化的,尤其在我们这个容易抵制思想和消灭思想的年代,我们就需要汇聚很多的“完整性写作”这样的思想追求意愿来保证诗歌。


诗歌总是仰视星空又沉思内心的,但它无法从历史中逃逸,也无法躲避道德选择。“完整性写作”之所以能一直坚持并激发当代中国诗歌的某些表现,是因为它适于解释当代中国诗人在21世纪以来日益原子化和离散化、孤独化和媚俗化的处境,并且流动着一种对整体性世界的伦理思考,可以由此去设想自己完全出于并坚持一种意愿而可能处于相反的情境。

这样,“完整性写作”就不仅是面对诗歌的,也不仅是面对文学的,而且是面对世界、面对生活、面对心灵的一种思考和态度、一种精神立场、一种生活意愿:如同朵渔激情地挥洒着对人格、尊严、荣辱的思考,雷平阳通过当代日常生活去思考人性,李龙炳由乡间普通生活意象去关注历史的无情,蓝蓝对于美好与丑恶之间的界线敏感而恐惧。

21世纪以来的中国诗人对个体性世界和非伦理性世界思考得过多,而这两者本来应该是一体化的。诗人深入内心、探索自我无可非议,但由此去历史、去道德、去整体、迷恋玄学主体性和非价值主体性却有失偏颇,从这样一种立场出发,当诗歌对社会力量的承担受到削弱,就只能陷入自我沉思而忽视历史沉思,而“完整性写作”多少对此偏颇倾向有所矫正。

“完整性写作”要坚持的,是一种艺术判断连接着某种道德判断的立场,这意味着,诗人无法从根本上规避道德判断,相反,道德判断常常帮助艺术判断。“完整性写作”基于在破碎时代寻找和坚守个人的精神方向而产生,它首先是道德判断,然后才是艺术表现,而被认为具有“完整性写作”意向的诗歌中,都具有对世界的道德判断。其实,所有的道德判断与艺术判断具有共同的普遍核心:这就是对人类的关怀——人道主义,一个只考虑自己和自己的诗歌而不关怀他人的诗人,并不会在完整性写作的方向中出现。

21世纪以来中国诗人对整体性世界的解除,使诗人日益缺乏与时代的纽带,诗歌于是转向媚俗和内省两大倾向,诗人由此要么公共化,要么个体化,“完整性写作”试图矫正这样一种诗人的时代失落或失重,它所意识到的,正是诗歌与历史的具体性之间无法分离的纽带,它试图矫正由极度的个人化而变成一种非历史的、非整体性的写作。正是在这个意义,我认为,“完整性写作”几年来的坚持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它坚持表达的,是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承担意识。

当“完整性写作”以回归与伦理立场相连的精神立场去反思历史和个体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时,历史可能由这种诗歌思考而部分地避免被道德遗弃的命运。当然,这种精神的和伦理的取舍与美学取舍具有共同的哲学意识和诗歌表现,正是“完整性写作”共同的美学努力吸引不同的内心去建立共同的历史视野。

回归与伦理立场相连的精神立场意味着,类似“完整性写作”这样的追求要在能被公众普遍接受又可能普遍拒绝的矛盾极限上写作,这无疑是充满风险的——真正的诗歌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充满风险的,当在思想上、精神上选择时,也就是在艺术上和政治上、道德上选择,对一个具有完整性写作意愿的诗人来说,这种坚持,就牵涉到他所从事的艺术本质。在这一点上,这样具有艺术极限性和风险性的写作可以被称为先锋,可以将“完整性写作”看作一种在一个时尚年代坚守经典意识的先锋意识。
奥登说,每一种新诗风出现时总出现一种“心的变换”,我以为,“完整性写作”的出现,就是一种“心的变换”的意愿,它所包含的先锋意识,也是一种“心的变换”意识。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徐肖楠  内容来源互联网,只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自群组: 读睡诗社

上一篇:人是诗之本,诗是人之光——散论20世纪的旧体诗词
下一篇:当代诗的语言美学问题
楼主热帖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为草根诗人发声,弘扬诗歌之精神(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诗对生存生命的揭示)。(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我们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