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睡诗社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图片加载失败

用微信扫码,即可通过手机逛社区

今日头条

[洛夫生平] 国际著名诗人洛夫简介、人物生平及代表作品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查看2037 | 回复0 | 2020-3-19 20: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阅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国际著名诗人洛夫简介、人物生平及代表作品

国际著名诗人洛夫简介、人物生平及代表作品
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现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华侨大学、衡阳廻雁诗社名誉社长。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石鼓区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学。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转入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1947年转入含章中学,与同学组成芙兰芝剧社和芙兰芝艺术研究社,自编自演进步节目。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2018年3月19日3点21分,洛夫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生平

1928年5月11日,出生于衡阳市衡南县相市乡相公堡,现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中华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北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加拿大漂木艺术家协会会长,香港当代作家协会永远名誉会长 [2]  、衡阳廻雁诗社名誉社长。

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石鼓区大西门痘姆街,先后在相市小学、衡阳市国民中心小学、衡阳市二中、衡阳市八中和衡阳市岳云中学就读小学、初中、高中,1943年在《衡阳力报》(今《衡阳日报》)上发表散文《秋日的庭院》。1949年7月离衡随军赴台湾。
1951年,考入台湾政工干校本科班,毕业后入台湾海军陆战队。

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与纪弦早一年创办的《现代诗》,并任总编辑二十余年,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刊物之一,对台湾和大陆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开创了中国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新时代。《创世纪》强调纯粹性、独创性、世界性,主张融合西方与中国,现代与传统,以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现代汉诗的诗学体系。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南斯拉夫等文,并收入各种大型诗选,包括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将洛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首位。

1959年7月,台湾军官外语学校毕业,分配到金门担任联络官,负责接待来自各国的新闻记者,写下第一首长诗且具有个人里程碑性质著作《石室之死亡》。
1965年11月,去越南任“顾问团”顾问兼英文秘书,负责翻译与联络的工作,写下《外外集》“西贡诗抄”。
1967年11月,返回台湾,又入淡江大学文理学院英文系读书。
1973年8月,以海军中校军衔退役,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
1982年,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同年诗集《时间之伤》获台湾的中山文艺创作奖。
1986年,复获吴三连文艺奖。
1991年,复获台湾“国家文艺奖”。
1996年,旅居加拿大温哥华。
1999年,洛夫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
2001年,三千行长诗、新文学史上最长的诗——《漂木》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震惊世界华语诗坛。
2003年,获中国文艺协会颁增终身成就荣誉奖。
2004年,获北京新诗界首届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
2008年10月12日,洛夫具有后现代意义的诗《汽车后视镜所见》入选深圳改革开放30年30首最具代表性的佳作。
2008年10月18日,洛夫诗书画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为期5天的展览。
2009年秋,由鹤山21世纪国际论坛出版《洛夫诗歌全集》。
2009年11月12日,洛夫凭借自选诗集《雨想说的》获得获得华侨文学奖诗歌组最佳作品奖。
2011年年初,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洛夫的两卷本精选(诗集《烟之外》、散文集《大河的潜流》)。
2011年9月12日,洛夫作品入选《诗会中国——2011中秋诗会》
2011年10月16日,获得中国当代诗歌奖(2000—2010)创作奖。
2011年11月,获得首届孔子国际文学奖。
2018年3月19日凌晨3:21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洛夫著作

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五十余年,著作甚丰,出版诗集《时间之伤》《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魔歌》(1974)、《众荷喧哗》(1976)、《因为风的缘故》(1988)、《月光房子》(1990)、《漂木》(2001)等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落叶在火中沉思》等六部,评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等五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

1942年开始写诗,1943年在《衡阳力报》(今《衡阳日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散文《秋日的庭院》。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三十多年来评论不辍,英译本于1994年由美国旧金山道朗出版社出版。其中多首为美国汉学家白芝(Cyril Birch)教授选入他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1996年偕妻移民加拿大,思念祖国,表现乡愁,为十几年来写作的主题之一。《未寄》、《或许乡愁》、《水墨微笑》等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香港回归前洛夫曾到落马洲,从南面望乡,仿佛闻到家乡衡阳的鹧鸪啼鸣;到韩国讲学时,登上板门店山头,从北面眺望白山黑水,“仰首拭目,手帕上竟是一片濡湿的乡愁。”2009年秋由鹤山21世纪国际论坛出版《洛夫诗歌全集》。

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为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对他更为肯定:“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洛夫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一样脍炙人口。虽在大陆的名气不如余光中响亮,但在台湾诗界洛夫的名望却在余光中之上。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诗人余光中陪同他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诗——《边界望乡》,传神地表达了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国内外研究洛夫作品之专著颇多,已出版有:《诗魔的蜕变:洛夫诗作评论集》、《洛夫与中国现代诗》、《洛夫评传》、《一代诗魔洛夫》、《漂泊的奥义》、《洛夫:诗、魔、禅》,《洛夫长诗<漂木>十论》,《大河的雄辩——洛夫诗作评论集(第二部)》等。洛夫沉潜于书法之探索五十年,不仅长于魏碑汉隶,尤精于行草,书风灵动萧散,境界高远,曾多次应邀在台北、台中、菲律宾、马来西亚、温哥华、纽约、北京、衡阳、西安、济南、南宁、深圳、杭州、广州、上海、石家庄、太原等地展出。

洛夫的大陆情缘

衡阳省亲

洛夫在外旅居60余年,始终对家乡心怀眷念,思念故国,曾为故乡赋诗:“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20多年来八次回到故乡衡阳。

洛夫先生第一次回故乡:1988年

初次回家乡探亲时,母亲已于1981年去世,写下《血的再版》和《河畔墓园》,祭奠母亲。

洛夫先生第二次回故乡:1992年写下《衡阳车站》追寻乡情。

洛夫先生第三次回故乡:2004年

书赠衡阳第一长联,为长联剪彩,举办诗书艺展、回母校衡阳市岳云中学,参观南岳衡山、船山故里、神农耒阳、常宁印山、新县城云集镇、出生成长地相市乡。

洛夫先生第四次回故乡:2007年

为母校衡阳市第八中学百年校庆讲话 、参观石鼓书院、游览衡阳湘江风光带。

洛夫先生第五次回故乡:2009年

2009年4月22日,母校衡阳市岳云中学百年校庆,洛夫不忘家乡情,发来贺电。

洛夫先生回乡时曾流露:要将全部创作手稿捐赠衡南,意在让自己的诗落叶归根,回到家乡。衡南县政府在县城云集建立洛夫文化广场、设立洛夫文学馆,了却先生心愿、承接诗歌大宝、提升文化品位、发展湖湘文化。

洛夫先生第六次回故乡:2009年

2009年10月24日,中国·衡阳洛夫国际诗歌节在衡阳云集开幕,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地近百华语诗界人士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谭谈、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谭仲池、百余名领导嘉宾齐聚云集。洛夫与夫人陈琼芳为衡阳市洛夫文化广场奠基培土。同时,洛夫将个人诗歌文学手稿、出版物、书艺作品及照片图片资料全部赠予政府用于修建洛夫文学馆。

2009年11月12日,国际著名诗人洛夫凭借自选诗集《雨想说的》,获得华侨文学奖诗歌类最佳作品奖。本书收录了洛夫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和经作品,也节选了他献给母亲的长诗《血的再版》和获诺贝尔文学提名奖的诗集《漂木》。

洛夫先生第七次回故乡:2010年

2010年10月18日上午9时,洛夫先生携夫人陈琼芳归乡,一行来到衡阳市博物馆,受到50余名衡阳诗友的欢迎。《山的邀请》、《我在长城上》两首朗诵诗拉开了诗酒音乐会的序幕。一首耒阳版的《与李贺共饮》更是惹得现场笑声不断。闻着秋菊,品着秋蟹,饮着酃酒,听着乡音,洛夫先生笑了,比孩子般更灿烂的笑容里融入了浓浓的乡情。洛夫先生即兴朗诵了他的新作《荷塘月色》、《伤逝》。洛夫感慨地说:“诗人是漂泊异乡的云”。

2010年10月18日,世界华语诗坛泰斗,台湾最著名现代诗人,有着“诗魔”美誉衡阳游子洛夫第七次携夫人陈琼芳归乡,首次以衡阳市二中校友名义回母校探望,并勉励二中学子为自己而读书。经过洛夫先生同意,该校的“同窗文学社”已改名为“洛夫文学社”。

洛夫先生第八次回故乡:2011年

2011年10月22日,洛夫先生携夫人回到衡阳,为衡阳南华大学成立的“洛夫与湘南作家研究中心”揭牌。南华大学学生现场朗诵洛夫先生的《边界望乡》、《寄鞋》等多首诗作,洛夫先生热情演讲了《感受诗歌之美》,并在南华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罗玉成任洛夫与湘南作家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10月22日下午,衡阳游子洛夫携夫人陈琼芳再次回到母校衡阳市二中。

洛夫先生第九次回故乡:2012年

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洛夫先生回到母校衡阳市八中探望,为书香怡馨社成立仪式致辞,并举行讲座,勉励八中学子。并参观了洛夫旧居、石鼓书院、南岳衡山、母校衡阳市八中、岳云中学。

洛夫老人会见云门宗14世本觉上人(李建平)研讨禅学,悉知上人着白衣入俗世,以艺养道,一时兴起为其赠名:李璜之。

衡阳洛夫国际诗歌节

2009年10月24日,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衡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衡南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衡阳洛夫国际诗歌节隆重开幕。世界华语诗坛泰斗洛夫、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出席,衡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廖炎秋主持开幕式,北大教授谢冕、衡阳市委副书记李金东致欢迎辞。

衡阳洛夫文学馆

洛夫每次回乡,都会惊喜于衡阳的变化。回乡依然是文学之旅、寻梦之旅,但用“衣锦还乡”尚不足以形容其风光。鉴于洛夫卓越的诗歌成就和在国际文坛的巨大影响,衡阳市人民政府举办了洛夫国际诗歌节。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谭仲池和何满宗连夜奔赴云集区表示祝贺,海内外50多名诗人及北京大学、韩国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文学专家出席,进行洛夫诗歌艺术交流与研讨。

洛夫动情地说:“衡阳是我的出生地,我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白马般的少年,对一个海外游子来说,衡阳是我永远的梦土,是联系着我和祖国的一根脐带,也是一块永远不能磨灭的胎记。”

一直以来,洛夫都有将自己的全部诗稿捐赠给家乡的愿望,要让自己的诗歌落叶归根,让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产品找到最好的安置之处。有感于他的赤子情怀,衡阳市特地在云集湘江河畔建立洛夫文化广场,设立洛夫文学馆,了却他的夙愿。洛夫将个人诗歌文学手稿、出版物、书艺作品及照片图片资料赠予政府用于修建洛夫文学馆。

衡阳洛夫文化广场

洛夫文化广场是云集公园重要部分,公园占地260余亩,由洛夫文化广场、儿童活动区、老年人活动区、健身区、山林游憩区以及洛夫文学馆、茶社、观景长廊等建筑组成。公园绿地率90%,洛夫广场面积1.26万平方米(含水面1200平方米),洛夫文学馆占地1250平方米,建筑面积813平方米。

洛夫的深圳情愫

是落叶总要归根,是游子总想回家。虽然洛夫曾总结过《漂木》的主题是“生命的无常和宿命的无奈”,虽然刘再复说过“诗人是永远的精神漂泊者”,但是故国和故乡永远都不能拒绝游子的回归。

这一回,洛夫面对记者,对《漂木》、对他的人生进行了另一种解读,他说:“《漂木》的主题是寻找精神家园,数十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精神家园,找来找去,我发现深圳是我的精神家园。”话语中流露出一种热切的期盼,也表明深圳这座年轻都市浓重的亲和力。

洛夫与深圳有缘。1979年3月,他应邀访港,但还无法跨越边境,诗人余光中亲自开车陪他在那一边参观落马洲边界。当时边界轻雾氤氲,他从望远镜中隐约看到的故国山河,也就是深圳的山河,耳边响起数十年前的鹧鸪啼叫。近乡情怯,洛夫写下了《边界望乡》一诗。

1988年,洛夫终于跨过边界,回到了故乡衡阳扫墓省亲,返台的时候他经过深圳,受到深圳文艺界朋友的热情欢迎。1994年,华文诗人笔会在深圳召开,洛夫作为“海外诗人”应邀出席。诗人笔会盛况空前,各界诗人欢聚一堂。12月21日晚,同乡、文友周友德在酒店请洛夫吃饭,当时“兰亭沙龙”设在这个酒店,洛夫就这样参加了一次深圳诗人的雅集,他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情和温暖。

自1988年起,洛夫专程访问或路过深圳多达十余次,他在深圳的朋友越来越多,他对深圳的感情也越来越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希望,落叶归根、结束漂泊的洛夫能在深圳写出他人生最美、最感人的诗篇。

1979年3月,洛夫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边界时,从望远镜中隐约看到深圳的山河,激动地写下了《边界望乡》一诗。

1988年8月,洛夫阔别40年后第一次回内地,回到故乡衡阳,返台时途经深圳。

1994年12月,洛夫应邀莅深,参加世界华人诗人笔会,他与深圳诗人欢聚,并为深圳题词:“财富加智慧将可使深圳飞得更高、更远!”

2001年下半年,洛夫在深圳大学图书馆举办个人书画展。

2002年12月,洛夫再次访深,在深圳商报大厦举办书艺展,参加由深圳市诗歌沙龙与市文联联合举办的“洛夫与深圳诗人交流朗诵会”,亲自朗诵他的诗作《因为风的缘故》、《寄鞋》,并同广大诗友就现代诗的发展进行对话和交流。

2006年11月,深圳市文联、市作协共同举办“著名诗人洛夫先生长诗《漂木》新书发布会”,会后洛夫现场签名售书。

2007年11月,洛夫应邀出席深圳“诗歌人间”主题诗会。

2011年11月,洛夫莅深参加第十二届读书月,在深圳大学与谢冕展开“在诗歌的天空下”对话,同时参加洛夫诗歌朗诵会、《在诗魔的天空下》新书发布会。此前,洛夫和陈琼芳夫妇还在深圳举办了金婚庆典。

个人履历

1954年,洛夫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历任总编辑数十年,力倡超现实主义,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等文,并被收入各类诗选,包括《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1982年,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诗集《时间之伤》获中山文艺创作奖,本人膺选为台湾“十大诗人”之一。1983年获吴三连文艺奖。1991年获台湾文艺奖。1999年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2001年,3000行长诗《漂木》出版,震惊华语诗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03年获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终身成就荣誉奖。2004年获北京《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2009年诗集《雨想说的》获中国首届华侨文学奖。写诗、译诗、教诗、编诗一生,先后出版了37部诗集、7部散文集、5部评论集、8部译著。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因近乎魔幻的表现手法,洛夫被称为“诗魔”。2009年秋由鹤山21世纪国际论坛出版《洛夫诗歌全集》。

研究洛夫作品专著有:《诗魔的蜕变:洛夫诗作评论集》、《大河的雄辩――洛夫诗作评论集(第二部)》、《洛夫与中国现代诗》、《洛夫评传》、《一代诗魔洛夫》、《漂泊的奥义》、《洛夫:诗、魔、禅》、《洛夫长诗<漂木>十论》等。

洛夫沉潜于书法探索也已近50年,不仅长于魏碑汉隶,尤精于行草,书风灵动萧散,境界高远,曾多次应邀在台北、台中、菲律宾、马来西亚、温哥华、纽约、北京、衡阳、西安、济南、南宁、深圳、杭州、石家庄、太原等地展出,并日渐被藏家看好。加拿大外交部曾将他的书法作品作为礼品赠送中国外交部。

洛夫曾任香港当代作家协会永远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华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山西中北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多年间,回大陆20多次,回乡15次,省亲,会友,讲学,出席诗会,交流诗艺,举办个人书法展。(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洛夫直系家属
妻子:陈琼芳
儿子:莫凡 (台湾著名音乐人)

洛夫作品列表

洛夫诗集列表

1957年 《灵河》,台北:创世纪诗社。
1965年 《石室之死亡》,台北:创世纪诗社。
1967年 《外外集》,台北:创世纪诗社。
1970年 《无岸之河》,台北:大林。
1971年 《1970诗选》,台北:仙人掌。
1974年 《魔歌》,台北:中外文学。
1975年 《洛夫自选集》,台北:黎明。
1976年 《众荷喧哗》,新竹:枫城。
1981年 《时间之伤》,台北:时报出版社。
1983年 《酿酒的石头》,台北:九歌。
1985年7月获台湾“中国新诗联谊会”赠予最佳创作奖。
1988年 《因为风的缘故--洛夫诗选(一九五五 ~ 一九八七)》,台北:九歌。
1988年 《洛夫精品》,北京:人民文学。
1988年 《石室之死亡——及相关重要评论》,台北:汉光文化公司出版。
1988年 《爱的辩证--洛夫诗选》,香港:文艺风出版社。
1990年 《天使的涅盘》,台北:尚书。
1990年 《月光房子》,台北:九歌。
1990年 《诗魔之歌--洛夫诗作分类选》,广州:花城。
1992年 《葬我於雪》,北京:中国友谊出版。
1993年 《我的兽》,北京:中国文联出版。
1993年 《洛夫诗选》,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3年 《雪崩--洛夫诗选》,台北:书林。
1993年 《梦的解图》,台北:书林。
1993年 《隐题诗》,台北:尔雅。
1994年 《石室之死亡》(英译本),美国汉学家陶忘机(John Balcom)教授译,旧金山:道朗出版社出版(Taoran Press)。
1998年 《洛夫小诗选》,台北:小报文化公司。
1999年 《形而上的游戏》,台北:骆驼。
1999年 《雪落无声》,台北:尔雅。
1999年 《魔歌 (书法诗集典藏版) 》,台北:探索文化。
2000年 《洛夫‧世纪诗选》,台北:尔雅。
2001年 《洛夫短诗选--中英对照》,香港:银河。
2001年 《漂木》,台北:联合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3年 《洛夫诗钞》,台北:未来书城。
2003年 《洛夫禅诗》,台北:天使学圆文化公司出版。

洛夫散文集列表

1979年 《一朵午荷》,台北:九歌。
1985年 《洛夫随笔》,台北:九歌。
1985年 《一朵午荷--洛夫散文选》,台北:九歌。
1990年 《一朵午荷--洛夫散文选》,上海:上海文艺。
1998年 《洛夫小品选》,台北:小报文化。
1998年 《落叶在火中沉思》,台北:尔雅。
2000年 《雪楼随笔》,台北:探索文化。

洛夫评论集列表

1969年 《诗人之镜》,台北:大业。
1978年 《洛夫诗论选集》,台北:开源。
1979年 《诗的探险》,台北:黎明。
1981年 《孤寂中的回响》,台北:东大。
1986年 《诗的边缘》,台北:汉光。

洛夫翻译作品列表

1973年 《季辛吉评传》,台北:中华日报。
1975年 《雨果传》,台北:志光。
1975年 《第五号屠宰场》,台北:星光。
1976年 《心灵隽语》,台北:星光。
1977年 《约翰生传》,台北:志文。
1979年 《亚历山大传》,台北:中华日报。
1979年 《邱吉尔传》,台北:中华日报。

洛夫散篇作品列表

1970年 洛夫等:〈以新批评观点看中国古诗(诗宗社第二次座谈会)〉,《花之声》,台北:仙人掌出版社,页172-205。
1972年 洛夫:〈与颜元叔谈诗的结构与批评并自释〈手术台上的男子〉〉,《中外文学》1卷4期页40—52。
1974年 洛夫:〈魔歌——我的诗观与诗法〉,《中华日报》12月6—8日9版。
1977年 洛夫:〈《洛夫诗论选集》自序〉,《中外文学》5卷10期,页34—45。
1978年 洛夫〈自序〉,《洛夫诗论选集》,台北:金川,1-15页。
1979年 洛夫〈我的诗观与诗法——「魔歌」诗集自序〉,《诗的探险》,台北。黎明出版社,页153—164。
1979年 洛夫:〈洛夫作品评论题目备考〉,《诗的探险》,台北:黎明,页1—3。
1979年 洛夫:〈关於「我的第一首诗」〉,《文艺月刊》122期,页57—65。
1979年 洛夫〈《众荷喧哗》诗集自序〉,《诗的探险》,台北:黎明,页165-168。1981年 洛 夫:〈自序〉,《时间之伤》,台北:时报,页1—4。
1981年 洛夫:〈咸咸的旅程——第二届览分地带文艺管谈诗记〉,《孤寂中的回响》,台北:东大,页105—114。
1984年 洛夫:〈一首辩证的诗—谈「爱的辩证」之创作过程〉,《诗人季刊》18期,页19—24。
1988年 〈洛夫谢冕的通信〉,《作家》8期,页28。
1988年 〈关於「石室之死亡」—跋〉,《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关重要评论》,台北:汉光页192—203。
1988年 洛夫:〈回归传统,拥抱现代——诗人对话〉,《文艺报》8月20日7版。
1989年 洛夫:〈廿八寒暑,鰜鲽情深〉,《文讯》42期,页80—81。
1990年 洛夫:〈自序〉,《天使的涅盘》,台北:尚书,页4—7。
1991年 洛夫:〈蚱蜢岁月〉,《中央日报》11月18日16版。
1993年 洛夫:〈超现实主义的诗与禅〉,《江西社会科学》10期,页70—72。
1998年 洛夫:〈《落叶在火中沉思》〉,《尔雅人》第107期,2、3版。
1998年 洛夫:〈卧雪图〉,《中华日报》10月1日16版。
1998年 洛夫:〈读闲书〉,《中华日报》9月1日16版。
1999年 洛夫:〈《魔歌》新版自序〉,《创世纪诗刊》121期,页118—120。
1999年 洛夫:〈如是晚景〉,《联合报》6月23日37版。
2000年 洛夫:〈我那颗千禧年的头颅〉,《联合报》1月10日37版。
2002年 洛夫:〈我的大陆出书经验〉,《文讯》197期,页37—38。

洛夫散文

诗人与酒

岁末天寒,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先靠一壶壶的绍兴高梁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淡,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

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魉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

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梁酒来。

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来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慧得多了。《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得回临皋,有位朋友陪他散步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

一朵午荷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其实我和你都不是好辩的人,因此我们的结论大多空洞而可笑,但这次却为你这句淡然的轻责所慑服,临别时,我除了赧然一笑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历史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懒懒散散地走过去,撅起嘴唇想吹一曲口哨,第一个音符尚未成为完整的调子,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国家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但当时好像彼此都没有说什么,便沿着画廊墙壁一路看了过去。有一幅画设想与色彩都很特殊,经营得颇为大胆,整个气氛有梵谷的粗暴,一大片红色,触目惊心,有抗议与呼救的双重暗示。我们围观了约有五分钟之久,两人似乎都想表示点意见,但在这种场合,我们通常是沉默的,因为只要任何一方开口,争端必起,容忍不但成了我们之间的美德,也是互相默认的一种胜利者的表示。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画廊的观众不多,大都面色呆滞,无奈地搓着手在室内兜圈子。雨,终于小了,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

正如旧约《创世纪》第一章中所说:“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有光,便有了光。”我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
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这种景象,徐志摩看了一定大呼过瘾,朱自清可能会吓得脸色发白;在荷塘边,在柔柔的月色下,他怎么样也无法联想起这种骚动。这时,一阵风吹过,全部的荷叶都朝一个方向翻了过去,犹如一群女子骤然同时撩起了裙子,我在想,朱自清看到会不会因而激起一阵腼腆的窃喜?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挥手告别,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十月的气温仍如江南的初夏,午后无风,更显得有点燠热。偶然想起该到植物园去走走,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十来分钟的路程居然走出一掌的汗。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其实,当时我还真不明白它的脸为什么会顿然红了起来,也记不起扔那粒石子究竟暗示什么,当然更记不起我曾对它说了些什么,总不会说“你是君子,我很欣赏你那栉风沐雨,吃污泥而吐清香的高洁”之类的废话吧?人的心事往往是难以牢记的,勉强记住反而成了一种永久的负荷。它在何处,我不得而知,或下坠为烂泥,或上升为彩霞,纵然远不可及,但我仍坚持它是唯一曾经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朋友,这不正足以说明我决不是只喜欢欣赏他人孤寂的那类人吗?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有点想吐,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人物评价

余光中先生刚走不久,洛夫先生又走,一个时代结束了!他们是这个时代诗的高峰,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默哀!致敬!诗人洛夫千古。
——刘正成(书法家、作家,《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惊闻洛夫先生逝世,甚哀甚叹!1988年中秋,洛夫一行首次回大陆,我携妻杨泥,从四川赶到桂林,与湖南李元洛教授同陪洛夫一行漓江上中秋赏月,这是台湾开禁后,两岸诗人首次相聚在李白的月光下。我写了一短文记念这次聚会。当年中共中央最重要的机关刊物《求是》刊出了此文,足见洛夫先生为两岸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将 三十年前这篇短文奉于洛夫先生灵前,先生不朽,诗歌万岁!
——叶延滨(诗人、作家,原《诗刊》主编)

洛夫名言

如果你迷恋厚实的屋顶,你就会失去浩瀚的繁星。
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
心中有诗,瞬间即是永恒。

来自群组: 读睡诗社

上一篇:著名诗人洛夫逝世两周年纪念|洛夫诗歌精选
下一篇:洛夫诗歌《众荷喧哗》欣赏
楼主热帖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为草根诗人发声,弘扬诗歌之精神(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诗对生存生命的揭示)。(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我们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