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睡诗社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图片加载失败

用微信扫码,即可通过手机逛社区

今日头条

[现代诗歌赏析] 月光为什么不可以是黑色的?也谈《诗刊》头条诗人卢山...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查看445 | 回复0 | 2022-1-15 18: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阅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月光为什么不可以是黑色的?也谈《诗刊》头条诗人卢山的诗

近日看了三人随笔评论安徽80后诗人卢山的文章和评论区的诸多留言,颇感诧异:一首小诗,一则陋评,何以激起这么大的旋风?细细分析下来,芸芸众生纠结最多的主要是以下四点:

一,雾气可不可以“成群结队”;

二,月光下,可不可以“金黄”;

三,新疆属不属于“异域风光”

四,“诗学外国”究竟算不算离经叛道。

让我们先看看原诗:《大海的馈赠》

  夜晚,海面成群结队的雾气
  像是我们此刻心中盘旋的虚无
  关于写作,就是向大海扔石头

  半屏大桥下,我们喝酒
  吐出坚硬的贝壳和郁结的块垒
  月光下,这些黄金的舞蹈

首先,三人随笔指出:“第一句里‘海面成群结队的雾气’,就有点让人想不通。雾气不都是茫茫一片或者是成团的吗?怎么成群结队了?‘成群结队’起码是成了群结了队了啊?雾气可没有那么规矩。”
是的,雾气的确没有那么“规矩”,但若写成“茫茫一片”或“成团”,岂不又落入俗套,千篇一律?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桑德堡写雾“迈着小猫的脚步,雾来了”,因其视角奇特,意象新鲜,故而一字千金,成为按字数计算稿费拿得最多的美国诗;莫奈把众人常识中“灰色的雾”画成紫红色,被称为“伦敦雾的创造者”。如果我们都遵循三人随笔的敦敦教导,大家都“茫茫一片”,岂不“成团”鹦鹉学舌,让人贻笑大方,何谈诗坛的创新与进步?因此,“成群结队的雾”很正确,不但拟人摹物【动物】,生动贴切,而且新颖活泼,让人耳目一新,好句子!

第二个,三人随笔说:“最后一句‘月光下,这些金黄的舞蹈’,感觉好像话没有说完一样。而且,月光下也不会是“金黄”啊,应该是“银白”吧?

月光下,究竟什么样子暂且不论,单是月亮,就不止“银白”一种,笔者亲眼见过血红的月亮,还见过镶光边的黑月亮【即月全食】,另外还有蓝月亮,橙月亮,灰月亮等等,苏俄诗人勃洛克就曾写过一首《白的夜,红的月亮》很是著名。三人随笔即使没有这些阅历,也不该信口开河,让月光下一片“银白”吧!真是蜀犬吠日,小庙里的神没见过大供香!而“感觉好像话没有说完一样”一句更令人瞠目,难道您想让这首六行短诗就此打住,不设悬念和想象空间,一览无余吗?通篇来看,这首小诗寓意深刻,意象闪烁,不难理解,还算不错。但若诗评家都像您这样,思维固化,横拦一耙,则实属中国诗坛之大不幸!

关于第三点,三人随笔在提到附在卢山诗作后面李嘉伟的诗评时,说他“提到了三名外国人,引用了他们的观点,来分析卢山的这首诗。第一位是华兹华斯,说这首诗“让人想起华兹华斯在谈到关于他力量的悖论”,“我力量的隐匿处/仿佛敞开;我走近时,它们便关闭。”最后得出描述,“作者的这组诗,关于异域风光的描绘就是走进隐匿处的过程”。这时突然展开了攻击,认为:“这里的“异域风光”用得很不恰当,卢山这组诗是写新疆的,怎么成了“异域风光”了?《诗刊》编辑也太粗心大意了吧?这种原则性的错误都检查不出来?”呵呵,对于三人随笔的如此论述,我只能呵呵。搬搬字典吧,同志!异域是个多义词【汉语大多词汇都是多义词】即可指外国,也可指他乡,异地,异乡。在这里,为什么不可以指新疆?这组诗的主题是“在边地看雪”,而卢山是安徽宿州人。这就像是某位著名主持人对留学回国女孩的蹩脚训话:到中国不能说中国,而应该说“我们这儿”。谁给你的权力可以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真是令人费解!为何非要上纲上线,吹毛求疵不可?最恨这种卫道士,将来最先叛国的也可能是他们!

至于第四点,三人随笔说:“这篇评论其实就反映出了我们现代诗的现状,那就是以西方为标准。我们的诗好不好,以西方为标准,我们诗歌审美对不对,也是以西方为标准。西方,就是现代诗的“神祇”(李敬泽语),我们的审美落后了西方一百年(赵丽华语)。”姑且不论李敬泽和赵丽华说这些话的语境如何,因为虽引用原话但脱离语境也恐流于片面。至少有一点我认为,现代诗就是从西方舶来的,只不过创作者是一群有中国文化背景的黄皮肤人。当今时代,我们舶来的东西太多,大到飞机高铁汽车,小到冰箱手机电脑,那一项是我们原创的?我不信你三人随笔不用,而且说用它们不好。就是思想,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也是引进的。我们足球踢不好只能怪自己,不能说舶来的东西不好,不好我们干嘛舶来【同样是东亚人,日韩就比我们强,气人不】,所以我们还是多找找自己原因。

三人随笔最后说:“我们现在的诗让人看不懂,其实根源就在这里。我们整个诗坛一致地模仿西方,学习西方,导致我们自己的东西完全丢掉了。学呢又没有学像,最后成了个“四不像”。这种用中国文字模仿的西方的诗,就目前来看,是不受人待见,是失败的。”

“我们悠久的,几千年的诗词历史,败在了西方几百年的诗歌面前。这其实不是西方的诗歌有多好有多强大,而是我们自己主动投降了。这显然是与“文化自信”相违背的,我们的诗坛什么时候才能自信起来?也许是在当我们的诗人、评论家们不再张口闭口国外诗人的时候吧?”

不管是不是舶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成为它的主人,切忌变成它的奴隶。对于以上两段,笔者基本赞同,但还要加上一句:等像您这样的诗评家也闭口的时候。


作者:读睡乡医诗人 华灵
来自群组: 读睡诗社

上一篇:一场生命的交响:深评余秀华《经过墓园》
楼主热帖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为草根诗人发声,弘扬诗歌之精神(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诗对生存生命的揭示)。(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我们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