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睡诗社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图片加载失败

用微信扫码,即可通过手机逛社区

今日头条

[原创现代诗歌] 《征》文/马志君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查看441 | 回复0 | 2020-2-5 10:0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阅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征】文/马志君       
      
                              (一)

        豹花马高昂起头,又在炫耀他的威武了。
        他两只前蹄拍打地面,刨出一片片泥屑。
        这家伙还咬人呢,咬你个头破血流!
        因此牠的嘴上常常戴一个用铁丝编的类似于罩滤的东西。这样的时候,他的头昂得更高了。那脖上的一串铜铃,还有身上的铜铃,发出叮铃铛啷的声响,清脆悦耳。这家伙知道还有一会儿,套好五匹稍子马得有些功夫。
        锦明太恨他,咬牙切齿般地。他不止一次被这家伙咬破身上的任何地方,尤其是肩膀。每当把豹花马套在车辕里,一切都捆绑好了,锦明才轻松一会儿。也往往这样的时候,锦明才会背着手,前后左右绕车转悠转悠,哼哼几声。
        那是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十月的一个早晨,葡萄藤已下架,树上的海棠果已镀上一层薄薄的白霜,凉意已很浓了,园里,一派衰败景象。
        五辆满载公粮的马车齐刷刷地摆在院子里。
        早茶喝好后,他们就要出发了     。 
           
                               (二)

       府上真正兴旺起来,是锦虎长到十九岁,锦明十七岁,锦昌也到六七岁的时候。马文岗老汉的三个儿子起初是没有官名的。送老三去城里学堂念书的时候,文刚老汉随便在路上给锦昌取了个叫“马良善”的名字。没几天良善哭着闹着死活不去念书了。理由是学堂的娃娃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马连蛋:‘马连蛋!马连蛋!马家有车有马也有蛋!’
        文岗只好干脆把三个儿子领到城里头南关的帐房韩先生那里,听了生辰八字,依次取锦虎,锦明,锦昌。叫久了,也就响当当的了。
        那时锦虎已取了媳妇,有了一个儿子。锦明和锦虎打了一辈子锤。常常是锦虎头破血流,有时一两句就扛上。房上扫雪,两人干起来,锦虎几次从房顶被锦明一脚踢下来。奇怪,也几次胳膊腿都完整无损,安然无恙地。理由可能是锦明嫌锦虎窝囊,太窝囊,太没有眼色,太懒惰,也太爱告状,向任何比他大的一辈告状。可也奇怪,一上路,到外面,到了社会,巷子里,大圈子里,两人可也就好好的,外人从未看出什么破绽,内讧。
         十九岁,十七岁,那个岁数,那个时代,已是顶天立地的顶梁柱了。
          锦明除了厌恶他的哥哥,还特别厌恶那些蔫头搭拉的马,没有性子的马。他喜欢烈烈的,暴躁的,有火爆脾气的,像豹花马那样咬人的家伙。他打马,往死里打,打到马一听他的怒吼就浑身发抖为止。也抢料,偷上等好料,喂最好吃的给他那些宝贝们家伙们。他给马洗澡,到油光发亮为止。他找出种种理由把不喜欢的马推给老大,有好马入帐,他先要过一手。因此他的马是二三十匹里最威武,最出色,最抢风头的。出城的时候,他的车也是自然排第一个。
       文岗老汉嘴上不说,心里常常也还是乐滋滋的。他很信任他的老二。
       十七岁,那个年代,锦明在车队已经有领袖气度,领头风范了。
     
                               (三)

        那时的绥定县,今伊犁霍城县,辛亥革命以后,慧远城衰败,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绥定,人口已经上万了。古城东关门往北城墙外,柳树前后巷子,是伊犁河流域远近闻名的回族人聚集区。有塘坊啦,醋房啦,油房啦,做豆腐的,做点心的,炒干货的,磨粉的,包粽子的,女人们纳小孩猫头鞋的,花帽的,打细麻绳的,所有商品都送往城里,供达官贵人,老爷,太太,公子哥儿,小姐们享用。文岗老汉经营的是运输业,也叫跑脚的,夏天也种地,秋收以后,城里官方上交的公粮自然也就由他的车队,送往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一趟来回一个多月,一个冬天下来,跑个两三趟。返回时,装拉茶叶,绸缎,布匹,糖,零碎日用品。还要留三四辆空车,路过精河县盐池装盐,供城里一年的享用。文岗除了爷父三个,还雇佣了几个鞭子手,也有巷子里跑单帮的几个马车加上的,合起来也有十几辆吧,很是浩荡。每次出征,像是过节似地,巷子,城门口,城里头挤满了人,围观的,看马的,夸赞的,也有让带稀缺东西的,很是热闹。也有官人出来相送,叮咛一番,尤其是不要忘了拉盐,带好玩意儿。文岗忠厚,守信用,重情义,很博得官人的信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可能也是像经济学家,哲学家马克思所说的,当时农业向商业,手工业的一种转变,第三次的人类大分工吧。
         “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就是怎样思考的;他们是怎样思考的,他们就是怎样生活的。”
          ———马克思。
      那时的绥定县啊,东关,南关,文岗,锦虎,锦明,还有家里围着锅台转的女人们,清油捻子灯,打糕点,点心(来源最初可能是面食上点个红点儿),炒炒面(油茶),蒸馍馍,缝补棉裤,青砖绿瓦的大院灯篓火把,红红火火的,也都得为出征忙上半把个月吧。
      “早上的饭,响午端,响午的饭,日压山,洗锅抹灶鸡叫唤。”
       歌颂大户人家的歌谣,四处流唱,游荡,飘扬。
       往省城里去,迪化,南门,戏园子,陕西巷子,二道桥子,红山嘴子,除了经济利益,一切都无不带着无尽的欢乐与诱惑。
       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内容,幸福,快乐,年轻人的向往,追求。早持家,早担当,早立业,早掌柜(家里大权),谁家的孩子如此这般,十七岁就抱儿子啦。看谁家的老二,多争(强)。把家业把持的啊。如此等等!
        那时的大马车,榆木轮子,橡木车辕,桦木月牙板,狮娃头马鞍子,皮条缰绳子,铜铃子,红穗子。豹花马,枣红马,海鲤马;黑人,栗牛,铁青马。
         那车装三四吨吧,相当于现在的二拖三,几十吨的大货车吧。那时的一匹大走马,快马,也相当于现在的一辆奥迪吧!
       那个遥远的早晨,阳光灿烂,秋风吹过,文刚老汉,锦虎,锦明,还有前后忙乱给帮忙的锦昌,马连蛋,他们忙作了一团。
      锦明那时十七岁,戴个小白帽。他沉着,冷静,动作敏捷。他腰里缠着缠子,一种二十来公分宽,三四米长的蓝色或黑色的布,把腰裹得紧紧。一是保温,还有护腰。你得 走路一闪一闪,迈八字步。只有那样,才像个车户,才是个车户,车把式!                       
                         
                               (四)

       锦明的豹花马出了红漆大门,一个急左拐,径直上桥,五匹梢子马头挨对面韩家大院院墙。打杆稍(最靠右手外的稍子马),叫手套(最靠左手里的稍子马),一个急左拐。而此时豹花马咆哮,嘶叫,两前蹄腾起,重重搭在韩家院墙的半墙中,蹄子在墙上踏实了,又缓缓左移,落下。只有这样,车的左轮才不至于转弯角度不够而掉进河里。也只有豹花马,才能撑起车辕,车身,做那样的勇敢动作。
         一切都像是用千分尺测量过一样。
                          
         多年,多年以后,土改,社教,文革,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马锦明被评了富农成份,很老很老的时候,他仍然常常站在大门口的水渠边,韩家院墙前,抚摸墙上那两个深深的豹花马踏下的踢印。他老泪纵横,感慨万千。
         那可怜的长眠于异地的豹花马啊。
        那个艰苦,惊险,青春,火热的,怎么也睡不够觉的岁月,那是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

                               (五)

       车出了柳树巷子,过陕西大寺,进东关,过南关,县衙门,过繁华大街。两旁的那个人呐!
        车户们手握鞭杆,步行走在车旁,一色的八字步,要很长一段路,热身。这是规矩。而此时,车户们也不乏偷看路边的汉人丫头们几眼。锦明也不例外,可能看得更多些。而他的车,一色的五匹枣红梢子马,高昂头颅踏着点子的豹花马,车绳绷得不松不紧,迈步向前。
        有道是进店的骡子出店的马。骡子越走越有劲,回来时雄赳赳气昂昂地,而马不如骡子耐力,进店时已精力耗尽,蔫头搭拉,有气无力了。
       不管怎样,此时,马锦明和他的马先炫耀一番了!
         马文岗老汉的车居中,他要前后照应,还要和一些人,官人招呼,点头告别。那时他三十八九岁,好像已经很老了,脸上有了皱纹,背也有点驼了。他脸色红润,气色旺盛,常年穿一件四个兜的黑条绒上衣,黑条绒裤子,黑条绒鞋。   那好像怎么也穿不烂,穿不破。年年如此。  照巴尔扎克的话说葛朗台的就是:这家伙好像是穿扮好了才出世似的。
  
                         
                               (六)

       路曲曲弯弯,延伸向远方。远方有芦苇,草,惊飞的鸟。是土路,泥路,长满荒草隐藏杀机的路,除了两道深深的车辙,辙中间深深的蹄印,三条隐约而去的,像小溪流般伸向远方的线,便再没什么了。
         车一辆跟着一辆,不紧不慢,不缓不急。马没有刚出城时的热情,猛烈。天也阴沉沉的,云灰压压地,风也嗖嗖地。
          哎哟———
          黑鹰黄鹰打一丈
          闪折了黑鹰的翅膀
          黑王白王争一场
          王麻子发了洪财,得了洋枪

         唉哟———
         阿西燕阿西燕你快快长
         长大嫁给黄连常
         黄连常的牛羊多
         三年宰了两只鹅

          唉哟———
          柳树巷子窄又长
          黄家的青砖绿瓦上房
          四大家,八小家
          三十六个随家,随上
          随上,随上

         唉哟,  …………

        风低低地吹过,荒草摇曳,芦苇枯黄的花穗
摇摆,像一群小野猫。马车蜿蜒,缓缓前行,像一条爬伏的黄龙。隐约能看见果子沟口,那灰蓝色烈烈张开的豁豁。有人哼唱着,歌谣,没头没尾地。
      那时的日子慢,光阴长,没有时间,一切自然生长,自然灭亡。春天种,秋天收,自给自足。葵花,芝麻,打瓜籽,口粮,稻子,油菜,吃的,淡嘴的,都要种一点,消磨冬天,打发时光。没有没有地种的,梁上旱田几千亩,你不种,他种,打个招呼就行。马文岗四大家算不上,八小家也排头了。青砖绿瓦的鱼脊梁房,上房,下房,厢房,马圈几十米长,几十匹马一字排开,还有草料房,木工房,皮匠房。他似乎更注重事情,规模,业,发展,钱不很重要,有了就买马,造车,扩大,不像商人而更像个实业家。尤其他的三个儿子,那时都起活(成人)了。
            
                               (七)

     下山风顺沟吹来,有野果味,水腥味。落日艳红,娇艳的光打在车上,粮袋上,车户的脸上,马背上,那遥远的一朵朵无名山峰上。果子沟,这流传神话与色彩的不朽沟壑,松柏层层叠叠,排满山岗。那上面,往更高处,是一朵朵白云。
白桦,野杏树,野苹果树,野樱桃树。色彩随季节变换,莫测。苔藓布满山崖。这个植物乐园,几千年来被人们称道,传颂,赞美。相传公元壹千二百年左右,成吉思汗西征,命次子察合台开山劈路,伐木建桥,开辟了人类史上这条险峻通道,丝绸之路。当然,这以前是牧道,自然形成的天然山路,突厥,牧民赖以生存的生命之路。到了马文岗岁月,路好多了,但攀缘无止,陡峭如冰川,你得一个台子一个台子地往上爬,拖,拽,于是便有了一台,二台,新二台(今高速掉头处),松树头子,三台,往后乱山子,黄羊坡,四台五台,五台坡。道家在三台海子(今赛里木湖)的岛上建了庙宇,修炼成仙,但还得冬天走冰路,夏天摇小船来三台补给食物,吃的,用的,没有成仙。相传三台海子原来是一个大草原,大小泉水密布,牛羊成群,一个女人洗了她的脏东西,一夜间众泉喷怒,波涛汹涌,淹没了草原。那女的手持脏布,面色恐惧,随水旋转。且旋啊,旋啊。一道士路过,向她扔了一石子,便定格成了三台边海子里的那个小岛。还有更多,什么水鬼啦,水怪啦,海马啦,离奇而充满诱惑。更有一说是伊犁的水灾就是三台海子,说伊犁后滩的许多泉的泉眼和三台海子相连,哪天怒了,发了洪水,伊犁就全完啦!说一牧民他的马被三台海子淹了,若干年后他的马鞍子从伊犁后滩的泉里漂浮了上来。所以回族人都住在伊犁的粱上,高,安全。洪水没有发生,倒是黄土尘埃淹没了孩子,只剩两只眼睛转腾。春天泥漿顺东梁坡下流,淹没了新华东路,人们得踩着高桥走路。
                 
                               (八)

     马文岗的车队到达果子沟口一台的时候,是黄昏时分了。他们卸了马,扎了营,生起了火。
      从县城到这里是一天的路程。
     “这么说你是韩老三的儿子?”
     “是”,韩哩娃答,望着马文岗傻笑。
     “喔城里的帐房先生是你的啥?”
     “是我爷爷的哥的儿子,”
     “喔,那下来到你上还大一辈?你得叫他伯伯还是叔叔?”
      “伯伯”
      “这就对了。你还有个六叔呢,韩老六,这几年咋不见了?”
       “死了,”
       “咋死的?”锦虎接上了嘴。
       “死了么咋死的!”锦明歪了他哥锦虎一句:“快给你的马添料去,听啥下巴子尼!”
        锦虎无奈,拍了拍屁股,走了。
       “唉,黄叶也落尼,青叶也落尼,人啊。”文岗叹息,“你奶奶抱着你大(爸),我奶奶抱着我,经常一个站在水渠这边,一个站在那边暄谎,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就像夜来个(昨天)的事情 。光阴啊,老人说,推辈徒,推辈徒,一代一代就这样被推到土里头了!”
        车户们围着火,坐一圈,烤火,吃干粮,喝油茶。
       “韩哩娃,你也泡上一碗,热火热火,把吾肉吃!”
       “我的东西你们不能吃,”
       “你放心喝,吃,把喔是个啥!”韩哩娃泡了,从吃袋里掏出一包梨。十一二月,也算是新奇玩意儿了。
       韩家是大户,与文岗门对门,上百年了。韩家的一辆车,韩老汉也托付给文岗,还有几辆单帮的,冬天闲着,也都搭上了,出来挣几个开销银子。
       “可别把那个哼哼肉拿出来!”有人打趣了一句。(注:回民饮食有严格规定,尤其猪肉,非伊斯兰教食物)
         “哪有那个!”韩哩娃笑了。
        文岗照顾每一个人,估计着出现的种种不测,可能要采取的措施。
       夜安静,月亮高挂空中,河谷被镀上了银白色。沿果子沟喘喘而下的水流声,微微吹拂的落山风声,马咀嚼夜草声,车户们的酣睡声。羊皮袄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护身符,奢侈品。
         十八马站,到迪化,还有十五六天的路程,   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往前磨吧。

                            (九)

        爬上二台,往松树头子,是一段险峻的陡坡,大家要合起来,一辆车一辆车地往上送。每个车轮的后面都挂着一根很粗的木头,马一歇息,木头落地,车也就被撑住在原地,人马车也就稍歇息一下。马身上的汗往下流,人也有光着膀子的,头上热气腾腾,脖上的汗也往身子里头流的。十一月份,果子沟已是白雪皑皑了。
      锦明的车第一个爬上了松树头子。少作歇息,他遵照父亲的吩咐,卸下两匹梢子马,拉下来挂在了韩哩娃的车上。此时的锦明,虽然心里苦苦地,舍不得,可也是为了都爬上去,豁出去了。马们由于不合群,乱蹦乱跳。锦明的鞭子狠狠抽下去,教训了几番。
          “啪!啪!啪啪!”
           等到所有马都扑到绳上,开始一起使劲了,锦明的鞭子才落下去,很抽啊,吆喝啊,喊啊!锦明还把鞭子中间拧开,把一些小铜钱一掰两半,夹在鞭子里,再往水里一沾,冻实了,拿到手里,派用场。没有办法,这是几十年来唯一能采取的唯一手段。锦明举起鞭子,高高悬在空中,一遍一遍地吆喝,一鞭子一鞭子地下去。马背上那个血口子,也是一道一道地!马蹄子那个狠狠吸在地上,扣出的一団団火花。就这样,十几辆车,一个一个地往上拖,一截一截地往上移,往上拖曳。待到天黑尽了,所有车才爬上了松树头子。

                           (十)
           从松树头往下,沿三台海子边往三台去方向,是一段长长的大陡下坡,那时的马车,哪里有什么刹车,下坡全靠辕马的后坐力,屁股,所有车的平衡,车速,包括命,都全托付给了辕马。稍有不慎,车马失控,落入几十米的悬崖,沟里,海子里,那就全都完啦。要知道,那是重车,装几吨的粮食的、家伙的重车!
         豹花马打着响鼻,身子后倾,两后蹄撑地,马掌不时地插出火花,全力掌握着平衡,车速。牠一步一步往下,还是那样,高昂着头,不时摔动铃铛,确实有“虎不失威”之风范。牠撑起了好几辆车,把它们平安地运到了沟底。牠浑身湿透了,像在河里泡了几天,水淋淋,刚刚上岸似地。锦明把他拴在火堆旁,一遍一遍地把汗檫干,把鬃毛梳理平,又把几条毯子蒙在了他身上。

        ———(未完待续)                         

                         

     

上一篇:2020年1月某一夜
下一篇:《征》文/马志君
楼主热帖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为草根诗人发声,弘扬诗歌之精神(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诗对生存生命的揭示)。(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我们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