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睡诗社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图片加载失败

用微信扫码,即可通过手机逛社区

今日头条

[聂鲁达诗论] 大哉小天問小談聶魯達《疑問集》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查看593 | 回复0 | 2020-2-22 18: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阅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大哉小天問-小談聶魯達《疑問集》
文|陳黎‧張芬齡   

《疑問集》(El libro de las preguntas)是二十世紀拉丁美洲大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1973)死後出版的微形傑作。這本小書收集了三百一十六個追索造物之謎的疑問,分成七十四首,每一首由三至六則小小「天問」組成,聶魯達的思想觸角伸得既深且廣——舉凡自然世界、宗教、文學、歷史、政治、語言、食物、科技文明、時間、生命、死亡、真理、正義、情緒、知覺,都是他探索的範疇。

暮年的聶魯達,對自然奧秘仍充滿好奇,不時突發奇想,展現機智的幽默和未泯的童心:「今晚滿月把它的╱麵粉袋留置何處?」「告訴我玫瑰當真赤身裸體╱還是它就是這種穿著?」「你把什麼守護在駝起的背底下?╱一隻駱駝對烏龜說。」「稻米咧開無限多的牙齒╱對誰微笑?」「你有沒有發現秋天╱像一頭黃色的母牛?」「西瓜被謀殺時╱為何大笑?」「秋天的美髮師╱不曾替這些菊花梳理頭髮嗎?」「那些流不到海的河川╱繼續和哪些星星交談?」成年人的生活經驗和孩童的純真直覺,兩者結合之後產生了令人驚喜的質地。讀者得拋開理性思考的習慣,隨著詩人的想像律動,試著從另一角度觀看月亮、雲朵、山川、江海、季節、植物、動物,而後享受探索生命不得其門而入的懸宕快感。

人與萬物的關係,無疑是他關注的焦點︰他為事物注入七情六慾,探觸事物本質,讓表相物質的層面與抽象形上的層面交融,呈現出對照或平行的趣味性:「我們的慾望真的╱必須以露水灌溉嗎?」「為什麼樹葉會在╱感覺變黃的時候自殺?」「被遺棄的腳踏車╱如何贏取自由?」「在蟻丘,╱做夢真的是一種責任?」「老灰燼經過火堆時╱會說些什麼?」「囚犯們想到的光╱和照亮你世界的光相同嗎?」「我用被我遺忘的美德╱是否能縫製出一套新衣?」「我們要如何感謝╱雲朵短暫易逝的豐碩?」「城市不就是震動的床墊╱所構成的廣大海洋嗎?」「他們如何稱呼╱孤獨綿羊的憂傷?」「雨水以何種語言落在╱飽受折磨的城市?」「彩虹的盡端在何處,╱在靈魂深處還是在地平線上?」這些「疑問」的背後充滿了人文思考,人類處境的投射顯而易見。我們看到光,也看到黑暗,看到喜悅,也看憂傷。每一則疑問的答案都是開放性的,讀者受邀依個人生活經驗或情感體驗自由作答。在這本詩集裡,聶魯達不是政治詩人、自然詩人或愛情詩人,而是單純地回歸到「人」的角色,擁抱生命的矛盾本質,繼而以「藝術家」的靈視,巧妙地避開了矯揉淺顯或意識型態的陷阱,織就此一質地獨特的文字網罟。

面對死亡,思索人生,聶魯達提出了人類共通的問題:

幼年的我哪兒去啦,
仍在我體內還是消失了?

他可知道我不曾愛過他
而他也不曾愛過我?

為什麼我們花了那麼多的時間
長大,卻得與之分離?

為什麼童年死亡時
我們沒有死亡?

我的靈魂棄我而去
為什麼我的骨骸仍緊追不放?

這些疑問有時像自問自答的禪宗公案,他雖不曾對之提出解答,但仍在某些問題裡埋下沈默的答案種子。他自死亡窺見新生的可能,一如他在孤寂陰鬱的冬日花園看到新的春季,復甦的根。通過孤獨,詩人選擇回到自我,回到巨大的寂靜,並且察知死亡即是再生,而自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週期的一部份:

死亡到最後難道不是
一個無盡的廚房嗎?

你崩解的骨骼會怎麼做,
再次找尋你的形體?

你的毀滅會熔進
另一個聲音或另一道光中嗎?

你的蟲蛆會成為
狗或蝴蝶的一部份嗎?

聶魯達一生詩作鉅多,詩貌繁複,既個人又公眾,既抒情又史詩。五十年代以及五十年代以前的聶魯達,情感豐沛、能量四射︰三部《地上的居住》(1933,1935,1947)讓我們看到這位原本在詩中記載個人情感波動,質疑個人歸屬定位以及與外在世界關係的詩人,如何棄暗投明,化陰鬱的詩的語調為激昂、喧囂的怒吼,為群體發聲,為民眾書寫;五十年代出版的龐大史詩《一般之歌》(1950),以及三本題材通俗,明朗易懂,歌頌日常生活事物的《元素頌》(1954,1956,1957),更是這種「詩歌當為平民作」理念的實踐。然而到了六十年代以後,他的詩卻又經歷另一次蛻變,他把觸角從群眾世界轉向自然、海洋,轉向內在,像倦遊的浪子,企求歇腳之地,企求與宇宙萬物的契合。在聶魯達死後出版的八本詩集裡,我們如是看到暮年的聶魯達,以寧靜的聲音,向孤寂、時間發出喟歎,回到自我,向內省視,省視現在,過去,以及等候著他的不確定的未來。他像先知,哲人,也像無知的孩童,詫異萬事萬物的奧秘,思索人類生存的意義、人類在宇宙的地位,以及生命的種種現象。

這本聶魯達於死前數月完成的《疑問集》,可視為詩人臨終前對生命的巡禮。聶魯達拋下三百多個未附解答的疑問,逗引讀者進入迷宮似的生命版圖,歡喜地迷途,謙卑地尋找出口。


来自群组: 读睡诗社

上一篇:聂鲁达诗歌《疑问集》欣赏
下一篇:聂鲁达《我承认,我历尽沧桑》(节选)
楼主热帖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为草根诗人发声,弘扬诗歌之精神(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诗对生存生命的揭示)。(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我们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