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睡诗社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图片加载失败

用微信扫码,即可通过手机逛社区

今日头条

[闻一多的诗歌] 闻一多诗歌《一句话》赏析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查看1719 | 回复0 | 2020-3-15 15: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阅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

作品赏析

闻一多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从本质上看,一个封建专制的政权恐惧人民的力量,害怕知识分子的自觉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这毫无疑问,因为,真正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必然引向对民族历史及现实的深刻反省,必然会将思索对准腐朽的现实统治本身(闻一多后来的确是走上了这条道路),这对他们的反动统治是莫大的威胁。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封建专制政府又往往最善于用光彩夺目的、不切实际的“爱国主义”言辞来自我打扮,在通常的情况下,他们也富有利用一般的爱国情绪的本领。从这个意义来看,一句普普通通的感叹“咱们的中国”,显然算不上什么扰乱纲常的“灾祸”。“祸”与“火”都只能是闻一多自己的,是闻一多心理意义上的,这实际上是源于诗人自我的矛盾和冲突,某一种内在情绪酝酿已久,能量奇大,一旦冲破外壳爆发出来,就会大大地破坏外在的某些平衡关系,仿佛就是“祸”,就是“火”了。

闻一多是一个颇矛盾的诗人,以外表看,行为谨慎,严肃,在生活中保持着高度的理智,自称“东方老憨”;但是,任何熟识他的人都知道,此人感情丰富,热情洋溢,拥有一个诗人的灵魂。一内一外不同的生存方式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尽情发展,终究会发生剧烈的冲突。比如诗人曾对臧克家说,诗集《死水》里充满了“火气”,“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他对别人称他是“技巧专家”很是恼火。这说明,从内心情感方面讲,他是更趋向于那种外向的、冲荡的情感;但是,从整部《死水》(包括这首《一句话》)来看,他又的确是位“技巧专家”,而且特别卖力地研究和实践着他的“均齐”“和谐”的格律化方案,这又代表了他追求客观、冷静的性格。

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结构方式,这一“矛盾”的特征在他的爱国主义问题上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美国生活留下的屈辱,对中国现实的感慨,深厚的国学教育,都使得诗人在感情世界方面不断凝聚着爱国主义的能量,燃烧着。有时真到了超乎诗,超乎语言艺术局限,似乎就要升腾起来,直立起来,逼着诗人转化为某种惊世骇俗的行动的程度。

“咱们的中国”,韵味无穷。“咱们”一词已经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那强烈的主人意识、个性意识,它的潜台词就是:这中国是我们大家的,不能任其衰弱毁灭,也不允许那些“行尸走肉”将它断送!结合《长城下之哀歌》《死水》等篇章来看,诗人显然特别看重这“咱们”二字。于是,对祖国的热爱就凝结、转移为对某种中国同胞(包括专制统治者)的愤懑与抨击,尽管这一抨击是隐晦的,但它所需要的能量已经完全贮存在了这“青天里”的“霹雳”里。

与此同时,闻一多实在又是一个厚道的人,往西单臭水沟里扔破铜烂铁又已经是“够意思”的了。他并没有决心努力在“咱们”一词上大作文章,他不是那种向同胞争夺地位、名分的人,至于行动上的争斗就更是不可能了。闻一多回国以后曾有机会进入更高的政治、社会圈子,有可能真正干预“咱们的中国”,但事实上他都放弃了,并在《死水》之后转入到更沉静的书斋生活中。

压制与克制并不取消冲动,相反,越是努力在理智状态下保持外在的平衡,那日益澎涨的感情一旦冲决而出,就将彻底破坏我的心理平衡,成为个人的“灾祸”,燃烧为可怕的烈焰。对此,闻一多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他的主观感受中,这口气在他心中游走了好久好久,足可以与我们民族五千年漫长的历史相抵。他压抑着,忍受着,沉默着,但毕竟是“火山的缄默”,终于有一天是会喷发而出的。他向某种“同胞”发出了警告,即便是铁树也可以开花,当我的“火气”爆发时,你可不要害怕!

就这样,在诗的“白日梦”里,憨直的闻一多完成了他复仇式的宣泄,尽管他最强烈的最忍无可忍的情感最终还是简化成一个偏正词组:咱们的中国。就在这一短促的感叹里,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智与情感,犹疑与果敢,现实与理想,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表现。

这首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主题。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复,仅将“突然”换成了“等到”。这样一唱三叹,不仅强调了“霹雳”和“咱们的中国”,突出了主题,而且高潮迭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名家点评

现代诗人李金光:压制与克制的不同的生存方式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尽情发展,终究会发生剧烈的冲突。在他的主观感受中,这爱中之恨在他心中游走了好久好久,但在“火山的缄默”里,中国知识分子爆发出了深藏的理智与情感!(《心若向往,无所畏惧》)

叶至善:这首诗的上下两节形式相同,基本上不押韵。初念的时候有点儿拗嘴,可是念上几遍,要用普通话念,咱们就会觉得声调很有节奏,既紧凑又有韵味。可见诗人在这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叶至善集》)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方仁念:整首诗的节奏谐畅、紧凑,湍泄跌宕,配合了诗人激愤式的诘问。(《新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来自群组: 读睡诗社

上一篇:闻一多诗歌《红烛》赏析
楼主热帖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为草根诗人发声,弘扬诗歌之精神(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诗对生存生命的揭示)。(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我们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