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表达还未回归传统。“五四”以后,我们的新文化都是要扔掉过去文言文表达,在口语中找到文学更适合的语调和意味。这就要从西方文学的语言中吸取营养。多年后我们发现,我们穿的衣服变成了“西装”的,尽管我们想修修改改,找回传统服饰的灵魂,可总觉得别扭。那些完全保留传统服饰的,成了灵魂的嫁衣,无法适应日常,怕弄污了。
语言的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创新和保留,就像面子和里子,都得要。很多现代表达苍白无力的原因是因为语言结构的变化,词语内含空间力减弱。我们现在的表达都是快餐式的,好消化的,词语的单一表达力逐渐减弱。很多语言理解又都是从字与词的结构上理解的,这样就更容易断章取义。当然语言表达力本身要求减弱,以适应全球化的亲和力。
汉语作为六大国际语言之一,正快速扩张领地和范围,这种国际化要求汉语表达更具有直接、单一的形式。也许有一天一个意思我们用几个字表达足矣,却要发展成几句话来解释意思,变得更像英语的表达了,这是值得思考和忧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