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睡诗社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图片加载失败

用微信扫码,即可通过手机逛社区

今日头条

[现代诗歌的结构] 兰波:被摧毁的现实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查看612 | 回复0 | 2021-1-12 23: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阅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对任何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诗,必然无法再按照它们与外部现实相关的图像内容在多大程度上是准确和完整的来进行评价了。文学其实一直有对现实进行移置、调整、充满暗示地缩略、扩展性地魔化,使其成为一种内心表达之媒介、成为全体生命状态之象征的自由。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仍要顾及事实上的既有状况,它们在进行种种虚构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始终还是现实世界的可能组合,以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那种隐喻图像力量的框架里,这种力量从一开始就内在于所有语言中,所以也是容易理解的。而自兰波以来,抒情诗只是在日渐缩小的范围里保留着这样的顾虑。抒情诗越来越不关心各部分叙说内容之间的关系及其地位高低。对于观察者来说,这就更有必要以启发的方式将现实看做比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识别诗中那种对现实的摧毁的规模,尽管旧有的隐喻遗产中的爆发力也是如此激烈。

在他最后的诗作中,兰波让他的朋友魏尔伦说出:“有多少个深夜我在他熟睡的身边醒来,为的是探究出,他[兰波]为什么要如此强烈地冲破现实。”在他所虚拟的魏尔伦的话中,是兰波自己在说话。他自己无法解释他冲破现实的原因。然而他的作品却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完全可以解释的契合,他对现实的关系和他奔赴“陌生处”的激情之间的契合。那无法再以信仰、哲学和神话填充的陌生者,比波德莱尔更强烈,是一种张力的一极,因为这个极点是空洞的,所以张力就会回转来冲击现实。又因为现实在面对这种——尽管是空洞的——超验性时让人觉得有所匮乏,所以追求超验性的激情就转而毫无目的地推毁现实。这种被推毁的现实构成了一种混沌的符号,标示出现实的匮乏性和“陌生处”的无法抵达。这种状况不妨称之为现代性的辩证法。它远远不止于兰波,而是决定了欧洲的文学和艺术。“对于我来说,一幅图画就是摧毁的总和,”后来毕加索如此说。

波德莱尔有句话是需要忆起的,他认为导入幻想的行为是一种“分解”。这种分解的相近概念在波德莱尔那里还包括“变异”,而兰波的诗作让这种分解确实成为了诗歌创作方式。如果现实仍然还在场(或者如果我们能以启发的方式用现实来量度诗歌),它就会遭受扩展、肢解、丑化、两极对立,而且程度如此强烈,以至于它不断成为向非现实的过渡。在兰波的物象世界中,水和风是两个原初元素。在早期诗歌中它们还有所拘囿,在后期则发展为怒波和风暴,成为了洪灾的威力,在这种威力之下,时间和空间的秩序都被打破,“平原、沙漠、地平线变成了暴风雨的红色外衣”。如果将他的诗歌中出现的物象和生物放置在一起,就可以看到,他是以怎样的骚乱在所有的广度、高度和深度上不可停息地将熟知之物陌生化的(这大多是如此来实现的,他既不从空间也不从时间上为熟知之物提供维系):乡村街道、流浪人、妓女、酒鬼、酒馆,但是也有森林、群星、天使、孩童,却又有火山口、钢架、冰川、清真寺或者马戏团世界和卖艺场世界,对于后者诗中写道,它是“飞奔的鬼脸的天堂”。

文/胡戈•弗里德里希 译/李双志

读书摘录,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为了爱你,我与梦交欢
下一篇:新春礼赞
楼主热帖
诗者,格物致知,玩物尚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