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睡诗社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图片加载失败

用微信扫码,即可通过手机逛社区

今日头条

[诗评] 评李金发诗歌《生活》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查看141 | 回复0 | 2023-10-4 21: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阅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李金发诗歌《生活》

生活
文/李金发

抱头爱去,她原是先代之女神,
残弃盲目?我们惟一之崇拜者,
锐敏之眼睛,环视一切沉寂,
奔腾与荒榛之藏所。

君不见高丘之坟冢的安排?
有无数蝼蚁之宫室,
在你耳朵之左右,
沙石亦遂销磨了。

皮肤上老母所爱之油腻,
日落时秋虫之鸣声,
如摇篮里襁褓之母的安慰,
吁,这你仅能记忆之可爱。

我见惯了无牙之颚,无色之颧,
一切生命流里之威严,
有时为草虫掩蔽,捣碎,
终于眼球不能如意流转了。

赏析

看到这个标题,不自觉就想到了北岛的生活:网。不过今天分享的这首《生活》跟北岛的诗完全是两回事。解读诗歌之前,先介绍一下诗人李金发(1900年11月21日-1976年12月25日),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1976年12月25日,李金发在纽约长岛病逝,享年76岁。

看诗人的介绍,就让人叹服。1919年赴法学习,那肯定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先驱波德莱尔的影响了。而且191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现代诗开始启蒙并流行开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之下,为诗人成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第一人奠定了基础。人们常说,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诗人很显然抓住了机会。接下来看看这首诗《生活》。

通读诗歌,感觉如呓语一般,有些晦涩难懂,读一遍感觉云里雾里,很难看出这是对生活的描写。但是读过三遍后,意象逐渐清晰起来,但理解上,还是似懂非懂,不好评说。国外有位大诗人是这么说的,当里遇到难懂,不理解的诗歌时,就反复去读,直到找到解锁诗歌的密钥。我想,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这首诗的语言有倒装和并置的现象,使得语言荒诞和怪癖,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首诗将生存和死亡放在一起讨论,语言扑朔迷离,对现代阅读诗歌的人来说,是非常难适应的。而且诗歌的写法有古典文言文的倾向,这是诗歌由文言文向白话文变革初期的探索和尝试所决定的,诗人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先来看第一节,这里所表达的是对死亡的一种崇拜之情,这节描绘的场景与荒野密切相关,这些都与死亡有一定的联系,而死亡在诗人心里变得更加梦幻,死亡之所有女神,令人向往,而现实是压抑痛苦的,沉寂的。语言充满的暗示性,现实与内心世界有着微妙的关系,读者如猜谜一样去理解诗歌。这就是象征派诗歌的特点,让人难以琢磨,又越有去弄懂的欲望。

第二节,初读这节,开头“君不见 ……”让人有乐府歌行的体验,这就是这一时期诗歌的独特之处。这节描绘的景象就更奇幻了,有坟冢、蝼蚁宫室、沙石,这些荒野之物,仿佛死神在召唤着诗人,读来有阴森之感,在此,全是具体的,有声有色的物象,没有诗人感情的直露,这种写法,注定了诗意的隐晦和朦胧,诗人有意隐藏,是对直白的回避,是让人从内心去感知这一世界。这样的诗艺,无疑是灵魂与外界的契合,将主观情绪附着在客观的物上,这种转换使得读者必须从物像去探究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和所想表达的情感。如果不了解象征派诗歌的特点,这种探索是难以进行下去的,恐怕大多数人会弃诗不读。

第三节,诗人继续对客观世界进行一番描述,老母皮肤的油腻、秋虫之鸣、襁褓之母的安慰、这些被诗人形容成可爱的记忆,这里对生活进行了场景捕捉,绘声绘色,而这仅有的意象,并不足以让诗人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因为诗人歌颂的是死亡,而非生活,这里更像是对死亡的比喻,给人精神上的慰藉。

第四节,诗人强调见惯了无牙之颚,无色之颧,一切生命流里之威严,这些都是现实的写照,用一种隐晦的表达,更是对现实的遮蔽和隐藏,充斥着神秘,而些被草虫掩蔽,捣碎,象征着诗人对现实的蔑视和否定,而这里“眼球不能如意流转了”是在说现实之邪恶的停摆,不再具有威胁性,因为在死神面前,一切都是枉然,死神才是至高无上的。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厌恶和绝望,而对死神的崇拜。这在现代读者看来,是令人压抑和不安的。

整首诗的表现手法相当隐晦,处处皆是暗示,语句的跳跃之大,诗意难以琢磨,在理解上有诸多的困难之处。由现实物象去激发读者理解诗人的心灵世界,有点神秘主义的色彩,这对读者就是一种考验。而当你吃透了诗人的想法的时候,诗歌的意境也就出来了。这就是象征派诗歌的迷人之处。需要费时费力去探索,有点“折磨”读者的意思,不静下心来,是难以继续读下去的。这也是读诗的门槛。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上一篇:评顾城诗歌《实话》
下一篇:评严力代表作《还给我》
楼主热帖
诗者,格物致知,玩物尚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