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睡诗社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图片加载失败

用微信扫码,即可通过手机逛社区

今日头条

[诗评] 评张执浩诗歌《与父亲同眠》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查看51 | 回复0 | 2023-12-25 19: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阅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与父亲同眠
文/张执浩

夜晚如此漆黑。我们守在这口铁锅中
像还没有来得及被母亲洗干净的两支筷子
再也夹不起任何食物
一个人走了,究竟能带走多少?
我细算着黏附在胃壁里的粉末
大的叫痛苦,小的依旧是

中午时分,我们埋葬了世上最大的那颗土豆
从此,再也不会有人来唠叨了
她说过的话已变成了叶芽,她用过的锄头
已经生锈,还有她生过的火
灭了,当我哆嗦着再次点燃,火
已经从灶膛里转移到了香案上

再也不会有人挨着你这么近睡觉
在漆黑而广阔的乡村夜色中,再也不会
睡得那么沉。我们坚持到了凌晨
我说父亲,让我再陪你一觉吧
话音刚落,就倒在了母亲腾给我的
空白中

我小心地触摸着你瘦骨嶙峋的大脚
从你的脚趾上移,依次触摸你的脚踝和膝盖
最后又返回到自己的胸口
那里,一颗心越跳越快,我听见
狗在窗外狂叫,接着好象认出了来人
悻悻地,哀鸣着,嗅着她

无力拔出人世的脚窝
我又一次颤抖着将手伸向你,却发现
你已经披衣坐在床头。多少漆黑的斑块
从蒙着塑料薄膜的窗口一晃而过
再也没有你熟悉的,再也没有我陌生的
刮锅底的声音

赏析

今天读到这首诗时,被诗人的真情实感所打动,被诗人的文采所折服,很庆幸又读到一首好诗。这首《与父亲同眠》来自诗人张执浩,谈诗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诗人:张执浩,1965年生于湖北荆门,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汉诗》执行主编。出版诗集《苦于赞美》《动物之心》《撞身取暖》《宽阔》《欢迎来到岩子河》《高原上的野花》。获中国年度诗歌奖、人民文学奖、十月年度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陈子昂诗歌奖等奖项。从简介来看,又是一位作品与荣誉等身的诗人,专业作家的水准还是可以服众的,就这首诗来看,是高水平的。下面进入诗歌正文,领略诗人深邃的情感和沉重的痛苦。

通读全诗,给人的感觉还是十分沉重的。标题写的是“与父亲同眠”,但主题却是去世的母亲。因为母亲的去世,仿佛让父子俩更亲近了一步,这在中老年人之间是比较罕见的情感表达。而且现实中,很少听到有人这个年龄还和父亲同眠的,也许是未在那个特定情境中,所以少见,更因为父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不擅表达爱的,而诗人与父亲的同眠,将这种亲情呈现在大众眼前,令人动容,倍感珍贵。这一切的发生,皆因母亲起,至亲的离去总是让人感到茫然。

先看第一节,母亲去世,黑夜似乎变得更黑了,诗人直接将黑夜比作铁锅,将自己和父亲比作两支筷子。母亲离开,这两支筷子也没来得及洗净,诗人说“再也夹不起任何食物”,读到这感到无比沉重。诗人用夹不起任何食物,来形容此刻的悲痛和无力感,仿佛天塌压着一般。诗人自动发问,“一个人走了,究竟能带走多少?”,此时诗人的状态就是最好的回答。接着又用胃的消化不良来反映这痛苦的程度,诗歌仿佛也被痛苦包围了。

再看第二节,诗人将母亲下葬比喻成埋葬世上最大的土豆,或许是诗人想起和母亲一起劳作的情形,才有如此类比,而且是无比沉重的,侧面反映了母子的感情之深。接着,诗人回想母亲的音容和生平,再没了唠叨,回味母亲生前的话像重新长出的叶芽,墙角的锄头也生了锈,灶膛里的火也灭了,诗人想点燃,可“火/已经从灶膛里转移到了香案上”,这一空间的突然变化,张力顿生,悲痛随着空间的转移而转移,猛然成倍增加,蔓延到诗外。

接着第三节,诗人又转向与父亲同眠,这一次,诗人仿佛以母亲的离去来填补父亲的缺失,两句“再也不会……”把父亲的形单影只刻画得微妙和幽深。一个人走了,能带走亲近之人的所有。当诗人倒在母亲的空位中,倒下的仿佛是父亲的精神依托。情感的断裂往往令人心碎,这里有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和慰藉,突然间消失,恐怕再也不会有相同的感觉出现。那种失落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第四节,诗人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仿佛是在寻找什么,从父亲身上,从自己身上。接着诗人通过狗的狂叫,似在说母亲回来了一样,诗人将情感的寄托转移,表现出对母亲的渴望,对父亲的心疼,对自己的无力。所有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只用通过一只狂叫的狗进行释放,显得是如此可怜,叫人不忍看,不忍听。

第五节,诗人通过实与虚的结合描写,意识到母亲是真的走了。父亲披衣独坐的情形加上那无力拔出人世的脚窝,将悲痛的情绪又一次点燃。父亲熟悉的,而诗人陌生的刮锅底的声音此时仿佛在黑夜回荡起来,依稀可以看到天空中母亲忙碌的身影。从听觉描写一下就转移到视觉描写,无尽的悲从中来。我想,如果有相同经历的人,恐怕早已泪眼婆娑。

整首诗有着很强的带入感,诗人将母亲的离世之悲痛埋藏在语言之中,没有过分渲染,也不觉寡淡,像是一种理性的情感表达,和绝大多数人的情感有一种共通性,这是真实自然的,往往这样的表达是更有力量感的,是能驱动人的情感的。在语言上,动静虚实的结合,形成多变的语境,让读者身临其境一样,体验一场至亲的分离,让人情绪低落。这也从侧面也在告诉人们,亲情的可贵,一旦失去,永难再得。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上一篇:评余秀华诗歌《雪》
下一篇:评韩东诗歌《重新做人》
楼主热帖
诗者,格物致知,玩物尚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