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睡诗社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图片加载失败

用微信扫码,即可通过手机逛社区

今日头条

[诗评] 评王小妮诗歌《那些人跑到河底工作》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查看63 | 回复0 | 2024-1-2 19: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阅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那些人跑到河底工作
文/王小妮

那些人一步步走进了河底
膝盖上闪耀着臭的光。
他们都在笑
像一些快乐的机械人浸到润滑油里。

那条河死了十年
他们要把一条干枯的尸体弄活
让人们去水的血管里划船。

突然有个做工的扑向河岸
他的腿在流血
红色在太阳下面蹦跳。
他的嘴巴装上了哭嚎的喇叭。

那条河动也不动
它早都死了,不会有哀痛的表情。
这时候其它的人还在最低处
他们还在弯腰
慢悠悠地挖掘那条河。

臭味又活过来,闷闷地抱紧这座城市
血自己凝固,人停止了哭嚎。
受过伤的人抹了抹铜鼎的脸
他摆动两只胳膊
又在下河了。

我说,劳动着是痛苦的。

赏析

之前有诗友推荐诗人王小妮及其诗歌,今天特意了解了诗人,读了好几十首她的诗。同样是女性诗人,和余秀华、贾浅浅几乎有着本质的区别。个人觉得她是一个有诗性的诗人,有自己的诗歌主张和对诗的深刻体悟,诗学理论深刻,是一个从根本上认识诗歌的人。她说:诗就是生活,诗歌无需返回生活,它就是生活本身。这是对诗歌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颠覆性认知,对我们重新认识诗歌又多了一条路径。

而今天要分享的诗歌是《那些人跑到河底工作》,通过描写劳动场景、劳动人,最后有礼赞疼痛的思想意识。在解读诗歌前,先认识一下诗人:王小妮,满族,1955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当代诗人、作家。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夏受德国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讲学。2005年至2010年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1999年获安高诗歌奖。2003年获得由《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2004年获茶花杯艾青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奖诗歌奖、新诗界诗歌国际奖、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大学汉语诗歌奖。2012年获第五届珠江诗歌大奖。2019年获第二届草堂诗歌奖年度诗人大奖。从简介可以看出,诗人的文艺之路何其长,这光鲜的荣誉背后,是诗人几十年潜心创作结出的硕果,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她的“自闭”式的写作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这也反映了一个诗人内心的强大,和对生活的特殊认知方式。为了进一步了解诗人,下面结合这首诗,来看看诗人的创作特点。

诗歌一开始描写人们劳动的场景以及表现人物的情绪,诗歌语言颇具张力,这种张力是由内部生成的。首先来说河,诗人说“膝盖上闪耀着臭的光”,这句表现力很强,光一般是耀眼、刺眼柔和,而诗人说臭的光,很可能是将水的特性传递给了光,反映的是劳动环境的艰苦。人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劳动,依然面带笑容。诗人把他们比作快乐的机械人,机械是没有情绪的,而他们是快乐的,仿佛自相矛盾,这种冲突让张力从内部生成。好似在说他们早已忘却了环境的艰苦,又说他们“浸到润滑油里”,这就好比给机器上润滑剂,反映了在这里劳动,更体现他们的价值和劳动就是给自己上润滑剂。

接着,诗人写到让河复活的目的。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加上有个性的张力语词,体现了劳动者们的不易和鬼斧神工所需代价之不小。这里有几处非常显眼的短句值得说说,如“河死了十年”“干枯的尸体弄活”“水的血管里划船”,这样的语言既形象,又生动,更是张力的体现。从死到活,再到血管划船,这是生命力的流动。然而,河要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就必须奋力的劳动,这反映了劳动者任务之艰巨。

接下来,诗人渐渐将目光转向劳动者。描写了一幅动态场景,将劳动者受伤写得十分顽皮可爱。这一系列动态“扑向河岸”“血在太阳下蹦跳”“哭嚎的喇叭”,一个受伤的场景让诗人写得热闹非凡。反映了诗人对疼痛的歌扬。这一劳动的插曲,正反映了劳动者们的热火朝天,不顾一切地劳动,就为了开辟一片新天地,而这一艰辛的过程,哪有不受伤的呢?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受伤痛苦,周围的一切却又显得非常麻木,也许,这在他们看来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诗人写河没有表情,一动不动,人只知道挖掘劳动。在这样辛苦又枯燥的劳动中,他们仿佛真成了机械人,由开始的快乐转向了乏味。新鲜感总会消失的,剩下的就是劳动的压力和内心的痛感吧。

最后,诗人的描写值得细细品味。“臭味又活过来,闷闷地抱紧这座城市”,好像他们的劳动还没有带来质的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受伤的人也恢复了平静,又开始下河劳动了。诗人这样的描写,给人的感觉这像是完不成的事一样,带着些许悲观论调。在诗歌的最后说“劳动着是痛苦的”,这情绪变得有些复杂了。劳动痛苦,不劳动将会更加痛苦。

诗人通过对一个劳动片段的描述,仿佛映射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一种复杂多变的动态感受让张力在诗歌内部生成。或许体现的是诗人现实的某种压力,在诗歌中的释放。也许这就是诗人所说的诗就是生活的表现。诗人敏锐的感知力,通过语言生动地表达,以平凡人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一切,近距离真实地反应了生活本来的面目,更增加了诗歌的冲击力和可视效果。

言尽于此,后续对诗人及其诗歌有更多的了解后,再通过其它诗歌解读作补充。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上一篇:评张二棍诗歌《原形》
下一篇:评余秀华诗歌《他的声音在微信里响起》
楼主热帖
诗者,格物致知,玩物尚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