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睡诗社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图片加载失败

用微信扫码,即可通过手机逛社区

今日头条

[诗评] 评臧克家诗歌《三代》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查看39 | 回复0 | 2024-2-7 23: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阅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代
文/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年

赏析

今天分享一首臧克家先生的诗《三代》,这首诗很早就读过,后来给忘了。今天翻看诗集,又遇到这首诗,一读便有了印象。这首诗非常精短,朴素且直观,但是描写人物细节很传神,非常有个性。诗歌的构思非常精巧,这是对生命进程的总结和思考。诗人立足于劳苦大众,展现他们的生存状况,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人短短几句话,藏着苦难的身影。下面就这些简单的分析,深入诗歌探讨一番。

首先从标题说起,“三代”,诗歌内容截取了三代人的某个生存片段,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三代”的片段,就是一代人的缩影。题文结合,让人感受到了诗歌的深意,并非字面这么简单。诗歌的内容仿佛暗示着,三代,每一代人都是这么过活的。仿佛有吃不完的苦一样,仿佛他们就是土生土长的,一辈子离不开土地。这正展现了底层农人的生存面貌,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这也是无奈之举,还好,时代是不断进步的,思想是不断解放的。而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又是另一种味道。接下来,分析正文。

“孩子/在土里洗澡”,这里还看不出苦难的迹象,倒是可以感受到丝丝童真。然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底层人民的孩子和上层人民的孩子区别可就大了。单说教育,那就是差之千里。起点的差距,虽然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也给底层人民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在连锁反应之下,他们的逆天改命成了小概率事件。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在童年时,都是快乐的,这恐怕是人生最美好的回忆了。

“爸爸/在土里流汗”,这句将劳作写得非常形象传神。底层人民,缺少文化和技术,只有将心血全放在土地上,靠着辛苦地劳动,养家糊口。太史公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父亲这一辈人来说,他们好像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着,一直在土地里摸爬滚打,能够将一家老小都养活,已是莫大的幸福,其它恐怕都是奢望。他们这一代底层人民的苦难是深刻的,出路也是非常有限的,所能选择的,无非土地而已,这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试问,谁不想改变呢?谁不想过得更好呢?他们或许也有过幻想,但是仅此而已,时代的局限性,造就了他们的苦难身影。这就是一代人的命。

“爷爷/在土里葬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写到诗里,尤其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感觉上就不同了呢?这或许来自苦难传递的一种心理暗示及影响。三代之间的苦难大循环,仿佛有无尽的苦等着他们吃。最后,葬到土里安息了,仿佛还受着土地的压累一样。离不开土地,苦就一直延续着,一代传一代。

诗歌从头到尾,三代人都在强调一个“土”字,这就是一种特有的土地情结,也可称为苦难情结。土地,从生存的角度来看,意味着艰苦劳作。这首诗写于1942年,在那个年代,底层人民有什么盼头呢?就是和土地深深地结缘,有了土地,就不愁吃穿,就可以过上好日子。后来一系列的土改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历史总是在不断试错中前进,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是科学的,有进步意义的。诗歌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的作用,是为了让人们不忘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不断向前进。

最后想说的是,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值得歌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或许可作另解。您觉得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上一篇:评宗白华诗歌《夜》
下一篇:评金克木诗歌《雨雪》
楼主热帖
诗者,格物致知,玩物尚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